苗源及栽培密度对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雯婷
作者: 杨雯婷;崔阔澍;唐铭霞;胡建军;何卫;唐梦雪;王克秀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马铃薯种薯;原原种;苗源;栽培密度
期刊名称: 中国马铃薯
ISSN: 1672-3635
年卷期: 2021 年 35 卷 005 期
页码: 406-413
摘要: 为提高马铃薯原原种结薯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开展了苗源及栽培密度对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的影响研究.试验为二因素裂区设计,4次重复,苗源为主区,栽培密度为副区,供试品种为'费乌瑞它'.试验设置组培苗和水培苗2个苗源,200,400,600和800株/m24个栽培密度.结果表明,苗源对匍匐茎长度和叶面积以外的其他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密度仅对根长、匍匐茎数量、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有显著影响,根长具有显著两因素互作效应.同一密度下,水培苗的单株结薯数和产量(600株/m2除外)高于组培苗.在主因素组培苗和水培苗中,密度200株/m2单株结薯数和结薯产量均显著高于3个高密度处理,随密度增大,单位面积结薯数和产量增幅下降,组培苗和水培苗均在200~400株/m2单位面积结薯数和产量增幅最大,分别增加68.0%和46.0%,25.3%和20.1%,组培苗在600~800株/m2,水培苗在400~600株/m2时增幅大幅下降,平均单薯重也随之降低.苗源类型和栽培密度均能显著影响原原种结薯数、产量和单薯重,在保证单薯重基础上,获得较多的单位面积原原种结薯数更有意义.组培苗在密度为600株/m2处理,水培苗在密度为400株/m2处理,既可以确保适当的单薯重,又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结薯数.因此,从原原种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考虑,组培苗栽培密度600株/m2,水培苗400株/m2可以获得较好的生产效益.
分类号: S532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StGID1基因调控马铃薯植株高度、直径和叶绿素含量
作者:李华鹏;彭小荷;梁晓;唐铭霞;王克秀;胡建军
关键词:马铃薯;StGID1;系统进化分析;赤霉素调控路径
-
基于成都都市圈的四川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唐梦雪;李炳波;易丹钦;刘茂柯
关键词:四川;成都都市圈;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
四川省马铃薯主栽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评价
作者:李洪浩;陶向;范中菡;陈庆华;王晓黎;胡建军;唐铭霞;王克秀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抗性评价;四川
-
塔城地区某奶牛场牛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作者:孟凡艳;王旭;吴桐忠;张星星;韩猛立;张倩;钟发刚;胡建军;黄新
关键词:犊牛支原体肺炎;分离鉴定;PCR检测;药敏试验
-
不同钙浓度对雾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胡柏耿;李学洋;孔海明;孙莎莎;王克秀;胡建军;何卫;唐铭霞
关键词:马铃薯;钙浓度;生长发育;块茎形成;产量
-
四川省薯类产业发展概述
作者:崔阔澍;胡建军;程明军;蒋艺;唐铭霞;王克秀
关键词:四川;薯类;产业发展
-
巴塘玉米耐冷性的鉴定、筛选及评价
作者:唐玮琦;严东海;杨勤;崔阔澍;何如钰;伍文丹;张瑞珍;严林;杨树晶;程明军
关键词:玉米;巴塘;苗期;耐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