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特性和覆盖方式对麦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战东

作者: 刘战东;高阳;刘祖贵;段爱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土壤;含水率;降雨;冬小麦;模拟降雨;覆盖;蓄积量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12 年 28 卷 13 期

页码: 113-120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明不同降雨特性和覆盖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的影响,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器,模拟40和60mm/h2种降雨强度,在大田设置地膜覆盖(PM)、秸秆覆盖(覆盖量分别为1500、4500、7500和10500kg/hm2,即SM15、SM45、SM75和SM105),同时设置无覆盖处理作为对照(CK),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和覆盖方式对雨后冬小麦0~60cm土层土壤水分分布和降雨土壤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降雨前各覆盖处理土壤含水率均比CK高,其中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差异显著(P<0.05),而20cm以下各处理土壤水分相差较小,除SM105与CK差异显著外(P<0.05),其他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同一覆盖处理,60mm/h降雨强度条件下降雨入渗深度和入渗量明显高于40mm/h。在相同雨强条件下,不同覆盖处理可以不同程度的增加耕层土壤含水率,其中秸秆覆盖量越大,效果越明显,而PM效果最差;2种雨强条件下各处理0~60cm土层降雨土壤蓄积量规律表现一致,即SM105>SM75>SM45>SM15>CK>PM,其中SM105和SM75均显著高于CK(P<0.05),PM则显著低于CK(P<0.05);受植株冠层降雨截留的影响,同等降雨条件下,同一覆盖处理拔节前降雨土壤蓄积量大于拔节后的;相比60mm/h降雨强度,40mm/h降雨强度下各处理拔节前、后降雨土壤蓄积量变化幅度较大。

分类号: S152.7

  • 相关文献

[1]模拟降雨条件下覆盖方式对冬小麦降水利用的影响. 刘战东,高阳,巩文军,段爱旺. 2011

[2]不同覆盖和耕作方式对紫色土著人坡耕地降雨土壤蓄积量的影响. 林超文,罗春燕,庞良玉,付登伟,黄晶晶,涂仕华,张新全. 2010

[3]不同覆盖和耕作方式对紫色土坡耕地降雨土壤蓄积量的影响. 罗春燕,庞良玉,付登伟,黄晶晶,涂仕华,张新全. 2010

[4]覆盖种植方式和施氮对甘肃庆阳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张环. 2017

[5]麦田降雨入渗特征及其计算模型. 刘战东,刘祖贵,秦安振,南纪琴,巩文军,段爱旺. 2014

[6]麦田降雨产流过程的影响因素. 刘战东,高阳,段爱旺,巩文军. 2012

[7]降雨级别对农田蒸发和土壤水再分布的影响模拟. 刘战东,秦安振,宁东峰,赵犇,刘祖贵,南纪琴,巩文军,刘向东,张宵. 2016

[8]冬小麦冠层降雨截留过程及其模拟研究. 刘战东,高阳,巩文军,段爱旺. 2012

[9]麦田降雨产流时间计算模型研究. 刘战东,高阳,巩文军,段爱旺. 2012

[10]降雨对荒漠草原生物土壤结皮化学计量的影响. 吴旭东,俞鸿千,蒋齐,王占军,何建龙,季波,许浩. 2020

[11]基于多源环境变量和随机森林的橡胶园土壤全氮含量预测. 郭澎涛,李茂芬,罗微,林清火,唐群锋,刘志崴. 2015

[12]渠井用水比对灌区降水响应及其环境效应分析. 李平,齐学斌,Magzum Nurolla,黄仲冬,梁志杰,乔冬梅. 2015

[13]基于小波技术的冬小麦植株组分含水率估测模型. 李辰,王延仓,李旭青,杨秀峰,顾晓鹤. 2021

[14]黑土土壤水分高光谱特征及反演模型. 姚艳敏,魏娜,唐鹏钦,李志斌,余强毅,许新国,陈佑启,何英彬. 2011

[15]陇东旱地苹果园不同地面覆盖模式的水分与养分效应. 尹晓宁,董铁,孙文泰,牛军强,刘兴禄,马明. 2021

[16]冻融期灌水和覆盖对南疆棉田水热盐的影响. 姚宝林,李光永,王峰. 2016

[17]碱胁迫下磷酸脲降低土壤pH值促进菠菜生长. 张莉,王婧,逄焕成. 2016

[18]地膜秸秆双覆盖对免耕种植玉米田土壤水热效应的影响. 殷涛,何文清,严昌荣,刘爽,刘恩科. 2014

[19]基于近红外傅里叶特征提取方法的土壤含水率检测. 李小昱,肖武,李培武,雷廷武,王为,冯耀泽. 2009

[20]微孔膜覆盖穴播小麦生态效应研究. 崔欢虎,张鸿杰,徐建兵,梁维治,马爱平,池宝亮,陈奇恩.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