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稻及其亲本稻米品质性状与遗传规律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黄志远

作者: 吕启明;辛业芸;符习勤;彭玉林;袁隆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杂交稻;品质;中亲优势;超亲优势

期刊名称: 中国稻米

ISSN: 1006-8082

年卷期: 2016 年 22 卷 02 期

页码: 8-14

摘要: 以通过审定并大面积推广和新配的18个杂交稻品种及其亲本为研究对象,以优质常规稻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星2号和Basmati 370作对照,进行稻米品质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的糙米率和精米率的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正;杂交稻的整精米率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均表现为负;杂交稻平均千粒重为26.48 g,介于不育系和恢复系之间,平均中亲优势表现为正,平均超亲优势表现为负;杂交稻的平均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分别为6.59 mm、2.24 mm和2.98 mm,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正;杂交稻平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为7.5%和17.86%,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负;杂交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16.98%,介于不育系和恢复系之间,平均中亲优势表现为正,平均超亲优势表现为负;杂交稻的胶稠度平均为36.28mm,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负。因此,依据上述杂交稻亲本和杂种稻米品质遗传关联,可选择稻米品质适当的父母本来配置并选育具有理想米质的杂交稻组合。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杂交稻稻米品质的遗传研究. 梁世胡,李传国,吴东辉,伍应运,符福鸿,黄德娟. 2000

[2]花粉直感效应对桂单0810百粒重的影响. 文仁来,苏月贵,田树云,何雪银,苏义成. 2015

[3]三裂棉不育胞质杂交组合F1、F2产量优势分析. 唐会妮,张梦,王舜,戚廷香,吴建勇,郭立平,张学贤,陈亮亮,王海林,乔秀琴,梅拥军,邢朝柱. 2024

[4]优势棉花组合F2代农艺性状变异及其利用价值评估. 刘朝辉,董顺文,熊鹰,何洪波. 2007

[5]杂交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中亲优势研究. 朱满山,符福鸿,黄慧君,李传国,梁世胡,王丰. 2005

[6]广西常规稻与杂交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比较分析. 吴艳艳,范大泳. 2011

[7]杂交稻德优系列品种齐穗后干物质积累、转运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蒋钰东,罗俊涛,何茹薇,杨扬,何兴材,付均,郑军,曾正明. 2023

[8]超级杂交水稻的配合力研究进展. 吴俊,邓启云,庄文,常硕其,吴丹. 2013

[9]杂交稻品质性状的稳定性研究. 郑家奎,杨莉,张涛,杨乾华,杨大金. 2008

[10]杂交稻品质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王丰. 2005

[11]广西杂交稻产量、米质及抗性综述. . 2009

[12]弱感光型杂交稻新组合博优998的产量等性状评价. 陈友订,李传国. 2000

[13]一批品质达国标优质米的杂交稻新组合. 黄慧君,符福鸿,李传国,梁世胡,黄德娟,朱满山. 2004

[14]S-诱抗素对杂交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魏中伟,马国辉,金文雨. 2024

[15]两群双向选择方法及其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与实践. 王安贵,陈泽辉,吴迅,祝云芳,郭向阳,刘鹏飞. 2020

[16]大麦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分析. 陈晓东,赵斌,季昌好,顾江涛,王瑞. 2014

[17]小麦远源杂交种光合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赵小光,翟周平,尚毅,柴靓,赵鹏涛. 2023

[18]家蚕主要经济性状中亲值与杂交一代成绩相关性的Meta分析. 何克荣,孟智启,祝新荣,陈诗,柳新菊. 2014

[19]陆地棉遗传距离与纤维品质性状中亲优势及F_1、F_2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宿俊吉,陈红,余渝,林海,宁新柱. 2013

[20]甘薯胡萝卜素含量、干率聚合育种的一个特例. 沈升法,项超,吴列洪,李兵.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