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单萜酚结构酰胺类杂合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及抑菌活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陶丽红

作者: 陶丽红;李康;王显助;普特;史晶;詹俊杰;叶敏;王凯博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单萜酚;酰胺;抑菌活性;琥珀酸脱氢酶;分子对接

期刊名称: 农药学学报

ISSN: 1008-7303

年卷期: 2022 年 24 卷 004 期

页码: 699-71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寻找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酰胺类化合物,本研究将天然单萜酚类化合物香芹酚和百里香酚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药效团拼合,设计并合成了30个酰胺类杂合分子,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及高分辨质谱(HRMS)等确认.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活性较好,其中7e(N-(4-羟基-5-异丙基-2-甲基苯)-3-甲基噻吩-2-酰胺)的活性最高,对茄链格孢菌和灰葡萄孢的EC50值分别为3.28和15.06μg/mL,且7e与啶酰菌胺之间没有交互抗性.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测定表明,7e对灰葡萄孢敏感、抗性和B-P225F突变菌株的SDH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分子对接研究表明,7e与野生型和突变型灰葡萄孢琥珀酸脱氢酶(BcSDH)之间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推测7e是潜在的新型SDHI,其与啶酰菌胺之间对菌株SDH抑制活性的差异和与野生型和突变型BcSDH之间结合模式的差异,可能是二者之间没有交互抗性的原因.

分类号: S481.4

  • 相关文献

[1]五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与灰葡萄孢琥珀酸脱氢酶的结合模式及抗性机制分析. 陶丽红,李佳俊,夏美荣,李康,范黎明,苏发武,吴文伟,王凯博,叶敏. 2021

[2]烟酰胺类化合物与灰葡萄孢菌琥珀酸脱氢酶的分子对接研究. 王凯博,杨云海,姜珊珊,吴文伟,何成兴,吴永丽,杨维剑. 2018

[3]上海市草莓灰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敏感性检测及抗性分子机制. 高萍,高士刚,成玮,曾蓉,徐丽慧,宋志伟,张扬,戴富明. 2021

[4]喷雾诱导沉默CYP51和Sdh基因对禾谷丝核菌生长和致病性的影响. 成永杰,张浩天,孙海燕,曹淑琳,马东方,陈怀谷,李伟. 2023

[5]植物激活蛋白对水稻秧苗生长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左斌,邱德文,罗宽. 2005

[6]反式肉桂醛对稻绿核菌细胞超微结构及3种呼吸酶活力的影响. 郭志芯,刘婷婷,毛连纲,张燕宁,张兰,蒋红云. 2019

[7]从蝉花虫草提取的N~6-(2-羟乙基)腺苷的降压活性及其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张孟丽,柴一秋,方鸣,章思思,韩宝瑜. 2019

[8]食源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赵蕊,姚鑫淼,周野,管立军,张英蕾,李哲滨,沈卉芳,崔怡娟,卢淑雯. 2020

[9]抗癌药物白藜芦醇与血红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吕中,李菊,符悦冠,陈嵘,荣凯峰. 2011

[10]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研究六堡茶干预COVID-19的活性成分. 周丹水,陈小雪,吴志敏,倪维鞠,邱瑞瑾,于翠平,蓝伦礼,王颖芳,陈守登,曾宇. 2020

[11]单链抗体对Cry1A类毒素的检测方法建立及识别差异初步研究. 曲婷婷,张霄,董飒,刘贝贝,李盼,王耘,张存政,刘贤金. 2019

[12]华北大黑鳃金龟气味结合蛋白HoblOBP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尹姣,李克斌,曹雅忠. 2013

[13]甘薯膜结合态多酚氧化酶同源建模及分子对接分析. 李丰茂,杨浩,傅玉凡,陈晓玲,唐云明. 2021

[14]鸡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的重组表达与结构信息学分析. 路义鑫,刘兵,马雪婷,殷昊,龚振兴,宋铭忻,袁金钱,蔡建平. 2014

[15]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山楂调节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 张祖烽,张宇欣,孙悦龙,郑威,李秀梅. 2023

[16]异源抗体对接方法预测流感病毒血凝素B细胞构象表位. 梁瑾,王靖飞,吴春艳,冯宝龙. 2010

[17]芹菜素对二肽基肽酶Ⅳ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潘俊坤,张强,焦中高. 2023

[18]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乌梅改善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 林炎娟,方智振,周丹蓉,陈文光,叶新福. 2022

[19]基于虚拟筛选、分子对接和分子互作解析两种大球盖菇十肽的呈味特性和ACE抑制活性作用机制. 李文,陈万超,马海乐,吴迪,张忠,杨焱. 2023

[20]灵芝羊毛甾烷型三萜抗肿瘤构效关系初探. 杨梅,岳亚文,张劲松,唐庆九,冯娜,韩伟.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