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紫灰色糯玉米籽粒花色苷组分的动态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晨宇

作者: 王晨宇;王慧;俞尧;胡颖雄;张超;黎秋莹;徐雯;张正林;孙萍东;卢有林;卫季辉;施标;卢媛;郑洪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糯玉米;转色期;花色苷;基因表达

期刊名称: 上海农业学报

ISSN: 1000-3924

年卷期: 2023 年 39 卷 005 期

页码: 82-8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深紫灰色糯玉米的着色时间是影响其商业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以2个着色时间不同的深紫灰色糯玉米自交系SWL302和SWL309为材料,测定其籽粒总酚、类黄酮、总花色苷含量,并分析不同生育期的深紫灰色糯玉米籽粒6种花色苷组分的累积动态及花色苷合成代谢通路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动态.结果表明:SWL302和SWL309完熟期总酚、类黄酮、总花色苷含量差异不显著.天竺葵色素、芍药素和矢车菊色素是使糯玉米籽粒呈现深紫灰色的花色苷,矢车菊色素和芍药素在籽粒生育期早期的快速累积导致SWL302籽粒着色较早,天竺葵色素在籽粒生育期较晚累积导致SWL309籽粒着色较晚.4-coumarate-CoA ligase-like 7、4-coumarate-CoA ligase-like 3、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1 在 SWL302 生长发育前期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SWL309,chi3、a4在SWL302和SWL309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表达量各有不同.SWL302的gst1、gst24在授粉后23-31 d表达量显著高于SWL309.育种中可以通过提高玉米籽粒生长发育前期4-coumarate-CoA ligase-like 7、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1、a4基因的表达,加快矢车菊色素、天竺葵色素、芍药素的合成,提高鲜食期gst1、gst24基因的表达及花色苷转运至液泡的效率,使深紫灰色糯玉米籽粒在鲜食期完全转色,提高鲜食期深紫灰色糯玉米的营养和商品价值.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不同颜色糯玉米子粒中花色苷组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卢媛,俞尧,王慧,王晨宇,胡颖雄,关媛,卢有林,施标,郑洪建. 2022

[2]根域限制对‘巨峰’葡萄花色苷代谢途径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王博,何建军,李节法,虞秀明,白扬,谢兆森,张才喜,白先进,赵丽萍,王世平. 2015

[3]毛欧杂种葡萄‘NW196’花色苷组成与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周思泓,张劲,张瑛,管敬喜,杨莹,谢林君,文仁德. 2017

[4]‘桂葡6号’葡萄花色苷组成特点与基因表达规律解析. 周思泓,黄羽,张瑛,管敬喜,杨莹,文仁德,张劲. 2017

[5]机械伤促进红色砂梨着色的机制分析. 张东,俞波,钱敏杰.,王苏珂,李秀根,滕元文. 2012

[6]不同PE材料遮光下血橙转色期果皮花色苷合成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杨海健,张云贵,周心智,洪林,杨蕾,彭芳芳,王武. 2021

[7]不同光质处理对采后桃果皮色泽及花色苷代谢的影响. 池铭,孙丽娟,马立杰,赵婧,周宏胜,凌军,罗淑芬,李国锋,李鹏霞,张映曈. 2023

[8]基于RNA-seq的套袋对‘天源红’猕猴桃果实花色苷合成关键结构基因表达的影响. 李玉阔,方金豹,林苗苗,李志,孙世航,齐秀娟. 2017

[9]软枣猕猴桃果肉花色苷关键光响应调节因子AaMYB1的筛选. 崔雯,李玉阔,方金豹,乔成奎,黄海雷,齐秀娟. 2020

[10]茄萼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DFR和MYB克隆及表达分析. 王海竹,曲红云,周婷婷,徐启江. 2017

[11]乙烯利处理对葡萄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于淼,赵权,王军. 2012

[12]紫叶紫薇新品系叶色变化理化因素研究. 王莹,李敏,谈峰,马祥建,郭聪,李玉娟. 2018

[13]不同负载量下摘叶对‘美乐’葡萄果实着色的影响. 郝燕,朱燕芳,王元元,白耀栋. 2022

[14]转色期葡萄果肉代谢组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张坤,王玉安,郝燕. 2020

[15]枇杷果皮热伤害发生影响因子研究. 邓朝军,蒋际谋,张小艳,许奇志,章希娟,魏秀清,郑少泉. 2012

[16]紫色西番莲转色期果实色泽与品质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 李巍,郝玺文,吴建鸿,郭嘉,林香信. 2022

[17]大棚西瓜"水脱"的识别与防控及提质增糖技术. 王宏琴,苏生平,张曼,徐锦华,赵莹,张小锋. 2023

[18]摘叶对山葡萄“左优红”果实品质的影响. 刘晓梅,艾军,王振兴,范书田. 2014

[19]彩色甜椒果实转色期色素的消长规律. 吴雪霞,薛林宝,陈建林,朱为民. 2005

[20]葡萄花色苷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张素敏,隋洪涛,隋韶奕,刘凡.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