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_1-和β_2-微管蛋白基因在赤霉病菌抗多菌灵中的作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曾凡松
作者: 曾凡松;尹合兴;史文琦;汪华;杨立军;龚双军;张学江;向礼波;喻大昭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菌;微管蛋白基因;多菌灵;超量表达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5 年 48 卷 04 期
页码: 695-70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揭示β1-微管蛋白基因(β1-tub)和β2-微管蛋白基因(β2-tub)在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对多菌灵的抗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PCR克隆测序法测定Js449(EC50=7.911μg·m L-1)、Js462(EC50=6.515μg·m L-1)、Js484(EC50=5.031μg·m L-1)、Js506(EC50=8.455μg·m L-1)和Js519(EC50=6.280μg·m L-1)等5个多菌灵抗性菌株的α-、β1-、β2-、γ-tub序列,并与敏感菌株HG-1(EC50=0.552μg·m L-1)进行比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测定β1-tub和β2-tub在多菌灵胁迫下的抗性菌株Js506中的相对表达量。构建β1-tub和β2-tub的超量表达载体,分别在HG-1中表达。运用split PCR获得含有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和目标基因的融合片段,并对Js506进行原生质体转化,通过同源重组获得β2-tub的敲除体和互补体。对菌株Js506、HG-1及其突变体分别进行多菌灵敏感性测定、菌落生长观察和致病力测定。【结果】基因比对结果表明,5个抗性菌株的α-、β1-、γ-tub基因序列与敏感菌株的一致。对β2-tub序列比对结果表明,Js449、Js462和Js506菌株的第167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Phe)变为酪氨酸(Tyr)。Js484菌株的第200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Phe)变为酪氨酸(Tyr)。Js519菌株的第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Glu)变为谷氨酰胺(Gln)。5μg·m L-1多菌灵能诱导Js506菌株的β1-tub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10μg·m L-1的多菌灵对Js506菌株的β2-tub表达量影响不显著。β1-tub的超量表达使HG-1突变体的EC50增加至2.839μg·m L-1,抗药性显著增强(P<0.05)。β2-tub超量表达突变体的抗性水平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对Js506菌株的β2-tub进行敲除试验,分别获得了2个转化体(△β2tub-Js506-1、△β2tubJs506-2),经潮霉素抗性筛选、PCR和Southern杂交验证,确认2个转化体均不含有β2-tub。与野生型菌株Js506相比,敲除体△β2tub-Js506-1(EC50=0.078μg·m L-1)和△β2tub-Js506-2(EC50=0.072μg·m L-1)对多菌灵均表现为超级敏感,且菌落生长变慢,致病力显著下降(P<0.05)。对△β2tub-Js506-1进行互补转化获得了2个互补体,β2tub-Js506-C1(EC50=7.521μg·m L-1)和β2tub-Js506-C2(EC50=7.243μg·m L-1),2个互补转化体均使敲除体△β2tubJs506-1基本恢复了抗性、菌落生长速率和致病力。【结论】5个赤霉病菌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与β2-tub的第167、198、200位密码子突变有关,与α-、β1-和γ-tub序列的突变无关。β1-tub在多菌灵胁迫下诱导表达,且β1-tub的超量表达能增强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β2-tub是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所必需的,β1-tub和β2tub均能影响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
分类号: S482.2
- 相关文献
[1]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和不同杀菌剂敏感性的相关分析. 陈宏州,肖婷,许媛,狄华涛,马圣洲,范婷,杨敬辉. 2016
[2]上海郊区小麦赤霉病菌多菌灵抗性群体动态的研究. 张穗,陈伟,王东,朱洪彩,程欢欢. 2020
[3]分子鉴定拟南芥myb26/mail sterile35突变体中表达下调基因At2g47500. 樊新萍,乔永胜,牛西午,Zoe A Wilson. 2014
[4]苎麻谷氨酰胺合成酶 BnGS2等位基因的克隆及其转基因烟草特性. 郑建树,喻春明,陈平,王延周,谭龙涛,陈继康,朱涛涛,卢凌霄,朱娟娟,段叶辉,熊和平. 2014
[5]大肠杆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D亚基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研究. 王伏林,郎春秀,刘仁虎,吴关庭,冯都华,陈锦清,石春海. 2011
[6]β-氨基丁酸早期诱导表达基因StWRKY5参与马铃薯晚疫病抗性. 任亚娟,王海霞,李亚军,陈艳林,王静. 2015
[7]OsBTF3:一种新型的受白叶枯病菌诱导的水稻转录因子的功能分析. 范静华,吴茂森,何晨阳. 2006
[8]苎麻谷氨酰胺合成酶BnGS2等位基因的克隆及其转基因烟草特性. 郑建树,喻春明,陈平,王延周,谭龙涛,陈继康,朱涛涛,卢凌霄,朱娟娟,段叶辉,熊和平. 2014
[9]蛇床子素对小麦赤霉病菌葡萄糖、钙吸收和三磷酸腺苷酶活性的抑制. 沈寿国,石志琦,徐朗莱,范永坚. 2005
[10]四种真菌基因组编码的细胞壁降解酶生物信息学分析. 田新生,吴培星. 2009
[11]小麦赤霉病菌细胞壁提取物(HCW)的生物活性. 吴志凤,陈利锋,章元寿,徐雍皋,王裕中. 1999
[12]赤霉病菌拮抗菌Bacillus subtilis AF0907抗菌物质研究. 胡晓丹,王建伟,李孝敬,祭芳,史建荣,徐剑宏. 2015
[13]小麦赤霉病菌减毒基因的克隆和测序. 石志琦,林玲,陈怀谷,史建荣,王裕中. 2002
[14]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与拮抗细菌拮抗作用初探. 戴富明,周世明. 1992
[15]荧光介孔二氧化硅负载丙硫菌唑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许春丽,Muhammad BILAL,徐博,冉刚超,赵鹏跃,曹冲,李凤敏,曹立冬,黄啟良. 2020
[16]河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 徐建强,张勇,平忠良,孙迪,刘鹏飞,杨霞,李慧凯,曹瑜,林晓民. 2018
[17]小麦赤霉病菌在侵染植株中的生物量和DON的定量分析. 何晨阳. 2006
[18]多菌灵和三唑酮混配对小麦病害的协同杀菌作用. 陆长婴,季明东,李沛元,徐润成,陈茂林. 2000
[19]多菌灵与三唑酮复配对油菜菌核病的协同作用. 孙国才,季明东,陆长婴,李沛元. 2000
[20]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 潘以楼,汪智渊,吴汉章. 199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植物源杀菌剂大黄素甲醚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作者:潘首慧;薛原;何海永;龚双军;李继业;谭清群
关键词:植物源杀菌剂;大黄素甲醚;烟草病毒病;防治效果
-
十堰猕猴桃溃疡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试验
作者:蔡高磊;周炀;张含;常威;任娇;曹立勇;汪华
关键词:猕猴桃溃疡病;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避雨栽培;防治效果
-
湖北省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实践与思考
作者:曾凡松;许艳云;郭子平;顾辉;万利;邓春林;周华众;杨立军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实践;对策建议
-
小麦白粉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作者:向礼波;袁斌;薛敏峰;史文琦;曾凡松;杨立军;龚双军
关键词:小麦白粉菌;环介导等温扩增;灵敏度;特异性;快速检测
-
林下套种对猕猴桃溃疡病的影响
作者:常威;刘军;邓思怡;刘全科;陈富华;蔡高磊;汪华;罗小康
关键词:林下套种;猕猴桃溃疡病;蒲公英
-
湖北省小麦赤霉病全生育期可持续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作者:许艳云;曾凡松;郭子平;周华众;万利;邓春林;杨立军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全生育期;可持续;防控技术;示范
-
条锈病对不同抗性小麦品种的为害损失率和防治阈值研究
作者:阙亚伟;龚双军;王志清;向礼波;曾凡松;袁斌;薛敏峰;史文琦;刘万才;杨立军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产量损失率;植保贡献率;防治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