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田间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群体产量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席文

作者: 刘席文;马淑梅;余常兵;王淑彬;魏亚凤;王小春;杨文钰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田间配置;群体产量;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2650

年卷期: 2024 年 42 卷 004 期

页码: 724-73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各地区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优的生产单元和行比配置。【方法】在长江流域粮食主产区,以当地主栽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主,四川与湖北地区采用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套作模式,湖南与江西地区采用春玉米春大豆带状间作模式,江苏地区采用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以单作玉米(MM)与单作大豆(SS)为对照,设置5个不同的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田间配置:生产单元2 m行比2∶2(T1)、生产单元2.4 m行比2∶3 (T2)、生产单元2.4 m行比2∶4 (T3)、生产单元2.8 m行比2∶3 (T4)、生产单元2.8 m行比2∶4 (T5)。【结果】3年试验结果表明各地区玉米产量总体呈现随生产单元宽度增加下降的趋势,大豆产量呈现为相反趋势,群体产量呈现随生产单元宽度增加下降的趋势。不同区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均表现出明显的间套作优势,土地当量比在不同地区之间尤以长江上游的四川、湖北生态区表现突出,最高达1.64。长江上中下游各田间配置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均大幅高于单作大豆,在生产单元2 m,行比2∶2的田间配置下相较单作玉米,长江上游四川与湖北试验点平均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39.20%、39.34%,光温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31.48%、19.42%、13.85%(四川)和56.90%、41.45%、42.89%(湖北),长江下游江苏试验点3年平均经济效益提高22.22%,光温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22.09%、13.16%、14.41%。长江中游湖南试验点在生产单元2.4 m,行比2∶3的田间配置下3年平均经济效益与光温水生产效率较单作玉米分别提高13.07%、13.86%、7.77%和6.45%,长江中游江西试验点在生产单元2.4 m,行比2∶4的田间配置下3年平均经济效益与光温水生产效率较单作玉米无显著差异。【结论】综合3年群体产量效益与资源利用率及主成分分析表明,长江上游(四川、湖北)与长江下游(江苏)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区应实行生产单元2 m,行比2∶2的田间配置,长江中游(湖南、江西)带状间作区可分别采用生产单元2.4 m,行比2∶3与生产单元2.4 m,行比2∶4的田间配置。

分类号: S513%S565.1

  • 相关文献

[1]混合选择对油菜隐性核不育系群体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改良效应. 魏忠芬,张太平,李德文,王军. 2012

[2]不同栽培因素对油菜群体干物重等的影响. 赵继献,朱文秀,王华. 1999

[3]栽培因子对大豆生长发育及群体产量的影响——Ⅰ .播期、密度、行株距 (配置方式 )对产量的影响. 赵双进,张孟臣,杨春燕,王文秀. 2002

[4]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品质性状与单株产量及群体产量的关系. 戴祥来,向阳,赵继献,任廷波,程国平,胡权. 2018

[5]玉米田间整齐度、单株生产力和群体产量的相关分析. 翟广谦,陈永欣,田福海. 1998

[6]种植密度与田间配置对玉米群体结构的影响. 王明泉. 2014

[7]田间配置模式对套种食用型向日葵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王德兴,依兵,崔良基,孙恩玉,刘金刚,宋殿秀,李士良. 2018

[8]桑园套种马铃薯田间优化配置模式研究. 李勇,于翠,邓文,叶楚华,胡兴明,熊超,李欣. 2014

[9]糯红高粱-大豆间作对鲜大豆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 杜勇利,周俊辉,廖霏霏,刘兴贵,熊湖,张林,殷勇,张德银.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