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二代区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动态关系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周淑香

作者: 周淑香;鲁新;李丽娟;张国红;丁岩;常雪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动态关系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2020 年 01 期

页码: 165-17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11年的田间系统调查,明确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一代玉米螟发生时期,玉米螟卵大部分孵化,孵化率达80%以上,只有少量被赤眼蜂寄生。二代玉米螟发生期赤眼蜂寄生率较高,卵块寄生率达70%以上,卵粒寄生率达60%以上。赤眼蜂寄生一般发生在玉米螟落卵中后期,且很少存在1个卵块被完全寄生的情况,赤眼蜂寄生情况年度间存在差异。

分类号: S476.3`S435.132

  • 相关文献

[1]4株虫生真菌对亚洲玉米螟致病力评价及其与松毛虫赤眼蜂的相容性. 赵宇,姜媛媛,田艺帆,王佳江,隋丽,张云月,李启云,路杨,张正坤. 2023

[2]释放不同种类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比较. 李敦松,罗宝君,赵秀梅,郑旭,袁明,姜晓军,何康来. 2019

[3]一代区亚洲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的防治效果研究. 罗宝君,赵秀梅,王连霞,曹丽萍. 2016

[4]新疆亚洲玉米螟无害化防治技术研究. 郭文超,何江,许建军,吐尔逊,谭勇峰,毛刚,田志来. 2005

[5]高效寄生亚洲玉米螟赤眼蜂种及品系田间防治效果. 张帆,孙光芝,李赤,孟昭君,李忠友. 2004

[6]亚洲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曹丽萍. 2021

[7]玉米螟赤眼蜂适宜生境的研究与利用:Ⅲ.夏玉米间作葡匐型绿豆对…. 郑礼. 1997

[8]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螟发生及赤眼蜂寄生的影响. 李丽娟,鲁新,周淑香,张国红,丁岩,刘宏伟. 2013

[9]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世代的影响. 张柱亭,类成平,孙嵬,张统书,董辉. 2014

[10]玉米抗螟性离体鉴定的一种方法. 邱道寿,胡建广,刘建华,方志伟,李余良. 2008

[11]转基因玉米SW12-859的抗螟性及农艺性状评价. 康领生,姜志磊,刘洋,王玉民,徐惠风. 2017

[12]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毒力生测方法比较研究. 关兵兵,张军,徐文静,李启云. 2014

[13]甘蔗和玉米挥发物差异及其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行为的调控作用. 蒋兴川,董文霞,肖春,陈斌,严乃胜,操海群,李正跃. 2017

[14]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 常玉明,张正坤,赵宇,刘宝权,李启云,陈光. 2021

[15]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取食行为的影响. 隋丽,徐文静,朱慧,张正坤,费泓强,陈日曌,汪洋洲,李启云,路杨. 2020

[16]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危害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 宋海燕,张晴晴,李丽莉,卢增斌,李超,孙劲松,于毅,门兴元. 2019

[17]亚洲玉米螟与串珠镰孢菌复合侵染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 魏利民,王振营,何康来,丛斌. 2009

[18]玉米抗螟性鉴定方法与评价标准. 王振营,周大荣,文丽萍,宋彦英. 2000

[19]转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武奉慈,刘金文,刘娜,曲文利,张明,宋新元. 2014

[20]一株对玉米螟高毒力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的鉴定及其杀虫活性. 赵宇,刘宏伟,路杨,王一平,李娜,关宇,张正坤,杜茜.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