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僵菌属4个生防潜力菌株的多基因鉴定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峰

作者: 王峰;刘斌;农向群;鲁红学;王广君;曹广春;刘少芳;张泽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分子鉴定;多基因标识;绿僵菌;系统发育;亲缘性

期刊名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ISSN: 2095-039X

年卷期: 2017 年 06 期

页码: 780-78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传统的绿僵菌分类鉴定以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其局限性使种内仍包含着复杂的类群。DNA分子鉴定使绿僵菌属、种分类更为细化和准确,对其育种、杀虫机理、生态学等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文对绿僵菌4个有生防潜力的菌株IPPM010202、IPPM2029、IMI330189和M200614的5个持家基因即核糖体转录间隔区序列(ITS1-4)、β微管蛋白(beta-tubulin)、RNA聚合酶Ⅱ大亚基(RPB1)、RNA聚合酶Ⅱ第二大亚基(RPB2)和翻译延伸因子(EF-1α)的同源序列进行了克隆和测序,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了多基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4个生防菌株分别位于进化树的3个分支上,鉴定菌株IPPM010202和IPPM2029同属于平沙绿僵菌Metarhizium pingshaense,IMI330189为蝗绿僵菌M.acridum,M200614属于低温绿僵菌M.frigidum,它们之间亲缘关系很近,5个基因的遗传分化距离只有0.021~0.036。ITS1-4序列有较高变异频率和变异幅度,分类效率优于其他基因;EF-1α序列在鉴别菌株和分析亲缘性上有优势。多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能够弥补单基因分析的局限,取得更为准确的鉴定和更为细化的分类结果。

分类号: S476.12

  • 相关文献

[1]一株蛴螬绿僵菌的分子鉴定. 王定锋,李良德,李慧玲,张辉,王庆森,吴光远. 2018

[2]海南桑树青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分子鉴定. 娄德钊,武华周,卢芙萍,耿涛,涂娜娜,王树昌. 2021

[3]基于COⅠ和ITS2及16S rDNA基因序列对盾糙璃眼蜱的分子分类与厘定. 王彦龙,罗金,车丽妍,昝晓庆,朱婷婷,赵爱云,任巧云,张振杰,刘光远,齐萌. 2024

[4]东亚原特提斯洋(Ⅱ):早古生代微陆块亲缘性与聚合. 李三忠,赵淑娟,余珊,曹花花,李玺瑶,刘鑫,郭晓玉,肖文交,赖绍聪,闫臻,李宗会,于胜尧,张剑,兰浩圆. 2016

[5]金龟子绿僵对稻水象甲的致病性. 紫一秋,陈祝安. 2000

[6]绿僵菌属分类的研究进展. 全宇,刘永翔,刘作易. 2011

[7]绿僵菌对高尔夫球场蛴螬防治效果的比较. 农向群,李存焕,张泽华,庞保平. 2007

[8]深圳高尔夫球场草坪蛴螬发生及其生物防治效果研究. 李存焕,农向群,岳存涛,张国华,张泽华. 2009

[9]绿僵菌侵染光肩星天牛幼虫过程的透射电镜观察. 王达,袁芳芳,黄大庄,刘春延,毕华明. 2010

[10]绿僵菌治蝗对草原昆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张泽华,高松,农向群,丛斌. 2011

[11]蝗虫微孢子虫和绿僵菌不同配方饵剂对短星翅蝗和宽须蚁蝗的室内生测研究. 宋丽梅,王广君,王惠萍,江中东,于凤春,班丽萍. 2016

[12]杀蝗绿僵菌与植物源农药混用对亚洲小车蝗的杀虫效果. 高书晶,刘爱萍,徐林波,曹艺潇,柴岩红,特木儿. 2010

[13]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1对绿僵菌侵染飞蝗的影响. 李贝贝,田野,杜桂林,岳方正,农向群,刘廷辉,张泽华,王广君. 2020

[14]4种生物制剂对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防治效果. 高丽娟,任美凤,董晋明,高晓云,陆俊姣. 2020

[15]绿僵菌胞外蛋白酶Pr1C诱导飞蝗中肠免疫功能分析. 郭隆隆,李贝贝,李霜,杜桂林,农向群,涂雄兵,王广君,张泽华. 2020

[16]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1对东亚飞蝗酶学免疫的影响. 李贝贝,田野,闫多子,李红梅,曹广春,刘明娜,张泽华,王广君. 2021

[17]应用绿僵菌与锐劲特防治蝗虫的效果. 高松,农向群,丛斌,张泽华. 2011

[18]绿僵菌致病力的制约因素研究. 常金梅,何衍彪,赵燕龙,柳凤,詹儒林. 2010

[19]18种化学农药与绿僵菌相容性研究. 农向群,张泽华,王广君. 2012

[20]绿僵菌在蝗虫种群中传播流行与其持续控制作用. 涂雄兵,范要丽,郝昆,张泽华,农向群,宋树人,李宝玉,苏宇.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