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堆发酵过程中藏茶化学成分的变化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邓俊琳

作者: 邓俊琳;何扬航;陈建;刘刚;夏陈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藏茶;渥堆发酵;抗氧化;化学成分;茶褐素

期刊名称: 食品与机械

ISSN: 1003-5788

年卷期: 2023 年 009 期

页码: 26-3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阐明藏茶渥堆过程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以不同发酵阶段藏茶样为原料,研究发酵过程中藏茶水提物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及水提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并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水提物中茶碱、咖啡碱、没食子酸和8种儿茶素类单体的含量,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水提物中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含量。结果:藏茶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先降低后略有回升,可溶性糖、总多酚、总黄酮含量逐渐降低,抗氧化活性逐渐减弱,咖啡碱呈波动状态且变化较小,没食子酸与儿茶素含量先上升再略有下降,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表儿茶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均呈持续下降的状态,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在黑毛茶中含量为39.69 mg/g,在成品茶中降至1.36 mg/g;茶红素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茶黄素含量变化很小,茶褐素含量逐渐升高(黑毛茶中3.12 g/100 g,成品茶中7.46 g/100 g)。结论:藏茶渥堆发酵过程中,可溶性糖、总多酚、总黄酮等含量降低,抗氧化活性减弱,茶碱、咖啡碱、儿茶素类单体等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不一致,茶褐色含量逐渐升高。

分类号: TS272.5

  • 相关文献

[1]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藏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变化. 邓俊琳,何扬航,陈建,朱永清,向卓亚,张文会,阎莹莹,夏陈,刘刚,施刘刚. 2023

[2]人工接种真菌发酵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梁名志,夏丽飞,陈林波,陈继伟,李友勇. 2009

[3]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研究. 梁名志,夏丽飞,陈林波,方成刚,段志芬,陈继伟,杨盛美,孙荣琴. 2006

[4]枸杞蜂花粉主要化学成分与抗氧化作用. 周望庭,米佳,禄璐,罗青,闫亚美,曹有龙,曾晓雄. 2018

[5]冲泡条件对橘红茶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常泽睿,刘盼盼,郑鹏程,龚自明,高士伟,黄友谊. 2021

[6]提取方法对澳洲坚果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影响研究. 帅希祥,杜丽清,张明,涂行浩. 2017

[7]玫瑰细胞露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 薛鹏,孙晓燕,张威毅,王庆才,任贵兴. 2017

[8]大孔树脂纯化嘉宝果叶片多酚及其生物活性和组成分析. 林宝妹,邱珊莲,张帅,吴妙鸿,张少平,洪佳敏. 2021

[9]野生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吕国英,宋婷婷,蔡为明,张作法. 2021

[10]蚕豆花水提取物的UPLC-ESI-QTOF质谱联用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李程勋,徐晓俞,李爱萍,郑开斌. 2022

[11]野生樱桃李营养成分及抗氧化功能研究进展. 王春梅,苏普,谢天成,王庭辉,王雪芳. 2013

[12]芍药晒干过程中有效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能力变化. 王涛,余玲,张力,张利. 2017

[13]玫瑰细胞露的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 薛鹏,孙晓燕,张威毅,王庆才,任贵兴. 2017

[14]向日葵列当抗氧化活性研究. 曲正义,侯微,金银萍,姚春林,王英平,解钧秀. 2010

[15]茶褐素的组成结构与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刘忠英,潘科,沈强,吕军,甘正刚,郑文佳. 2017

[16]六堡茶茶褐素体外降脂功效研究. 龚受基,滕翠琴,梁东姨,曹惠怡,蒙彦妃,张均伟,谢加仕. 2020

[17]黑茶茶褐素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张云天,姚晓玲,鲁江,陈小强,袁海波,李山,江用文. 2017

[18]茶色素及其生物活性功能研究. 卢素芳,王胜鹏. 2015

[19]茶褐素的提制技术与降脂减肥功能研究进展. 王伟伟,俞露婷,陈义,江和源. 2024

[20]茶褐素的提取纯化与生理功效研究进展. 王伟伟,江和源,张建勇,俞露婷,杨刘艳.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