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早稻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唐海明

作者: 逄焕成;肖小平;聂泽民;汤文光;于天一;汪柯;李强;杨光立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栽培方式;生育期;干物质;产量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14 年 40 卷 04 期

页码: 711-71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明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早稻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以常规稻和杂交稻为材料,系统比较研究了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结果表明,与机插相比,抛栽和手插促进了早稻生育进程,全生育期缩短,抛栽和手插分别缩短5~8 d和2~4 d。群体根系和地上部干重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成熟期植株根系和穗干物质占总干物质量的比例为抛栽>手插>机插,茎干物质的比例为手插>抛栽>机插;叶干物质比例在分蘖期和齐穗期为机插>手插>抛栽,灌浆期和成熟期为手插>抛栽>机插。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抛栽和手插水稻叶片SPAD值均显著高于机插;成熟期,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水稻叶面积指数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不同栽培方式间水稻产量差异显著,抛栽最高,机插最低;抛栽和手插分别比机插增产1203.3~1346.7 kg hm–2和776.7~1045.4 kg hm–2。说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有各自特征,与手插和机插相比,抛栽处理干物质总量大而且分配合理,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分类号: S511.31

  • 相关文献

[1]栽培方式对汾芝2号产量及干物质的影响. 刘文萍,卫双玲,任果香,文飞,申珂,李芬. 2012

[2]不同品种和栽培措施对盆周山区春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沈学善,李春荣,罗李飞,李洪浩,黄钢. 2015

[3]赤峰地区11个青贮玉米品种品质的比较研究. 潘翔磊,梁庆伟,张晴晴,李清泉,娜日苏,杨秀芳. 2022

[4]栽培模式对当归生产力的作用. 李国业,高瑞琴,龙倩,刘敏艳,潘水站,侯扶江. 2022

[5]不同生育期渍水对棉花恢复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杨富强,杨长琴,刘瑞显,张国伟. 2014

[6]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产量相关性状及经济效益对比研究. 吴健强,朱速松,张大双,彭强,江学海. 2015

[7]不同节水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生育性状的影响及效益风险分析. 陈书强. 2020

[8]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及产量的影响. 肖小平,逄焕成,聂泽民,李玉义,汤文光,于天一,汪柯,李强. 2015

[9]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肖小平,逢焕成,聂泽民,李玉义,汤文光,于天一,杨光立. 2014

[10]不同栽培方式及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刘良军,刘昌燕,万正煌. 2015

[11]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进程、主要病害严重度及产量的影响. 张佑宏,王治虎,张舒,张瑞洋,杨小林. 2019

[12]不同耕作·栽培方式下稻草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李明德,蔡立湘,聂军,廖育林,刘琼峰. 2009

[13]氮肥对寒地水稻齐穗后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马波,金正勋,刘传增,胡继芳,袁明,王俊强,王宇先. 2012

[14]有机水溶肥对水稻干物质、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曹小闯,李烨锋,吴龙龙,朱春权,朱练峰,张均华,金千瑜. 2020

[15]寒地水稻对不同栽培方式干物质形成的响应. 黄晓群,赵海新. 2014

[16]控释肥用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李贵勇,高森,栾鸭红,资月娥,常小详,杨翠玲,何兴林,相罕章,黄军,夏琼梅,龙瑞平,朱海平,杨从党. 2015

[17]氮肥施用对杂交稻天优华占及其父母本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徐春梅,王丹英,陈丽萍,陈松,朱旭东,章秀福. 2013

[18]不同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王振洋,王冀川,袁杰,王奉斌. 2022

[19]长期施肥方式对双季稻根系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石丽红,李超,唐海明,文丽,李微艳,肖小平,程凯凯,刘曲,程爱武. 2021

[20]不同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与产量性状的相关研究. 闫平,张书利,于艳敏,牟凤臣,武洪涛,徐振华,周劲松.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