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斑萤叶甲基因组调研及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姜志磊

作者: 姜志磊;王大铭;王柏凤;宋新元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双斑萤叶甲;鞘翅目;基因组;线粒体;基因重排

期刊名称: 环境昆虫学报

ISSN: 1674-0858

年卷期: 2019 年 41 卷 006 期

页码: 1287-129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为杂食性鞘翅目害虫.近年来,该虫对我国农业的为害呈加重趋势,本文对双斑萤叶甲基因组进行调研及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的全基因组测序提供参考,并为双斑萤叶甲线粒体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文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对单只雌性双斑萤叶甲进行双末端测序,测序结果表明:双斑萤叶甲基因组大小约为2.4 Gb,重复序列含量约为52.61%,杂合率为0.67%,GC含量为30.29%.双斑萤叶甲基因组较大,但其基因组的杂合率和GC含量较低.利用基因组测序原始数据,借助NOVOPlasty软件直接提取基因组中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进行组装,获得16299 bp的双斑萤叶甲线粒体基因组.通过MITOS软件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注释,斑萤叶甲线粒体基因组共有37个基因,包括13蛋白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及2个核糖体RNA基因,以及1个非编码的控制区.其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方式与果蝇的模式排列相同,并未发生基因重排.进一步利用线粒体COX1蛋白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为双斑萤叶甲隶属于鞘翅目、 多食亚目、 叶甲科、 萤叶甲亚科的分类地位提供了分子依据.并初步发现鞘翅目内各个物种遗传距离相对于昆虫纲下其它目的各个物种之间遗传距离较远.

分类号: Q963%S433.5

  • 相关文献

[1]八种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分析与比较. 李玉秋,赵洪锟,谭化,刘晓东,张春宝,董英山. 2011

[2]中国闪蛱蝶亚科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定及系统进化研究. 曹天文,王菊平,张敏,聂新平,宣善滨,马恩波. 2019

[3]萝卜叶绿体及线粒体基因组测序与组装. 段乃彬,王俊峰,白静,谢坤,王效睦. 2015

[4]植物线粒体结构基因组研究进展. 苏爱国,李双双,王玉美,雷彬彬,刘国政,康定明,华金平. 2011

[5]马DNA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凌英会,马月辉. 2008

[6]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和序列分析. 李双双,薛龙飞,苏爱国,雷彬彬,王玉美,华金平. 2011

[7]线粒体基因组(mtDNA)的研究进展. 汪泰初,刘朝良,肖林珍. 2006

[8]褶牡蛎线粒体全基因组遗传特征. 滕炜鸣,王朔,孙永欣,于喆,李琪,王庆志. 2025

[9]蜱螨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袁明龙,王进军. 2012

[10]半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郭仲龙,袁明龙. 2016

[11]通过体外分子进化技术获得耐高温β-葡萄糖苷酸酶的研究. 熊爱生,姚泉洪,彭日荷,陈建民,李贤,范惠琴. 2002

[12]昆虫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魏书军,陈学新. 2011

[13]重排的phiX174噬菌体裂解基因E能增强溶菌效率. 于申业,彭玮,司微,尹录,刘思国,王春来,常月红. 2012

[14]吸虫线粒体基因组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贾万忠,闫鸿斌,史万贵,郭爱疆,詹芳. 2011

[15]玉米大斑病及主要虫害一体化防控技术研究. 赵秀梅,郑旭,王连霞,刘洋,王立达,李青超. 2021

[16]来自大兴安岭凋落物的绿僵菌及其相近菌属真菌的生物活性. 高思禹,郑旭,岳群,张李香,徐利剑. 2021

[17]用黄色粘虫板监测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和蚜虫种群动态与诱杀效果研究. 王连霞,王克勤,赵秀梅,郑旭,袁明,于运凯. 2021

[18]双斑萤叶甲防治研究进展. 陈宏亮,李雪峰,潘占兵. 2010

[19]东北区发生的3种甜菜害虫的特征特性与防治. 韩英,吴则东. 2012

[20]新疆玉米田双斑萤叶甲成虫种群消长动态及抽样调查方法. 邹宁,肖彬,刘强,刘阳天,刘冰,肖海军,陆宴辉.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