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产后首次发情行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潘予琮

作者: 潘予琮;蒋林树;熊本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首次发情;活动量;反刍次数;影响因素;奶牛

期刊名称: 中国畜牧杂志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4 期

页码: 123-12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奶牛场发情监测设备数据的综合分析,探究奶牛产后首次发情行为变化规律及胎次、季节、泌乳水平等因素对发情行为的影响,提高牛场数字化管理水平。本研究采集了2018年7月—2019年8月北京延庆某奶牛养殖场315头产后母牛首次发情信息,共计20 475项相关数据,包括发情日期、活动量、反刍量、胎次、产奶量等,运用Excel整理数据,结合SPSS 21.0软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奶牛发情当天活动量极显著增加,由发情前的168.25步/h增长到363.3步/h(P<0.01),反刍时间显著下降,由发情前的505.1 min/d下降至431.1 min/d(P<0.05);春、夏、秋、冬四季发情奶牛分别占总发情牛数的35.0%、22.6%、14.8%和27.4%,其中,秋、冬两季奶牛首次发情时活动量及反刍时间变化显著;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加,奶牛发情时发情行为呈减弱趋势;高产奶牛活动量及活动量变化量均显著低于中产奶牛和低产奶牛。综上,在分析使用发情监测数据时,应综合考虑季节、胎次、泌乳水平等影响因素,以便科学利用现代数字化监测系统提高奶牛产后首次发情揭发率与配种率。

分类号: S823

  • 相关文献

[1]奶牛发情期活动量变化规律研究. 李蓝祁,刘江静,陈晓丽,李欣,路永强,王水莲,王栋. 2018

[2]奶牛体温与活动量检测及变化规律研究进展. 寇红祥,赵福平,任康,王振玲,陈龙,陈晓丽,路永强,王栋. 2016

[3]围产期奶牛产奶量与反刍时间、活动量、体细胞评分的相关关系分析. 熊安然,王慧,吴富鑫,熊本海,蒋林树. 2020

[4]同期排卵处理母牛体温和活动量变化规律及效果分析. 田宏志,陈晓丽,李欣,李茹意,王栋. 2020

[5]返情母牛活动量影响因素分析. 刘江静,陈晓丽,田宏志,路永强,王栋. 2019

[6]奶牛反刍行为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王硕,胡凤明,刁其玉,屠焰. 2021

[7]影响奶牛乳尿素氮的主要因素研究进展. 杨海昱,吕湾,薛洁,张乐颖,张汝美,李荣岭,李建斌,仲跻峰. 2019

[8]奶牛体外受精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刘长彬,倪建宏,张宾,卢守亮,万鹏程,石国庆. 2011

[9]奶牛乳尿素氮影响因素及遗传参数估计的.研究进展. 张淼,赵秀新,薛光辉,刘燕,徐千雯,李建斌,俞英. 2024

[10]SMG9基因拷贝数变异和不同因素对奶牛繁殖性状的影响. 吕世杰,施巧婷,冯亚杰,郭璐明,楚秋霞,金磊,张子敬,黄永震,王二耀. 2022

[11]奶牛活体采卵的影响因素分析. 刘长彬,曲明悦,蒲新竹,姜志涛,晁旭东,曾学伟,赵万军,汪新兰,张宾,石国庆,倪建宏. 2012

[12]奶牛产奶量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杨坤,高民,魏晓玲,胡红莲,李大彪. 2023

[13]牛奶尿素氮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 任春燕,周凌云,卜登攀,马慧,赵小伟,李发弟,户如霞. 2012

[14]牛发情期活动量与阴道黏液电阻值变化规律的研究. 寇红祥,李蓝祁,王振玲,任康,李树静,路永强,王栋. 2017

[15]躯体不同部位活动量表征母牛发情的研究进展. 郭冠华,张建春,董智豪,段晨莹,赵羚均,吕丽华,王栋. 2022

[16]活动量监测在牧场管理中的应用. 施福明,董书伟,朱新荣,荔霞,高昭辉. 2013

[17]奶牛妊娠诊断-传统与自动化技术研究进展. 汪超,沙里金,庞云渭,原开敏,修豪宇,杨书含,路永强,王栋. 2025

[18]基于活动量数据的种公鸡社会等级结构识别方法. 王子琪,李丽华,候旺,周子轩,赵连生,邸梦醉. 2024

[19]绿色添加剂溶菌酶及其应用. 许红,徐奇友,刁新平. 2005

[20]奶牛酮病刍议. 薛瑞益,韩敏,刘晓松.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