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麦区小麦镰刀菌毒素检测及毒素污染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马玉彤

作者: 刘太国;文才艺;刘博;高利;陈万权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镰刀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雪腐镰刀菌烯醇

期刊名称: 植物保护学报

ISSN: 0577-7518

年卷期: 2019 年 002 期

页码: 266-27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为明确镰刀菌毒素在我国不同小麦产区的污染与分布,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对全国214个小麦品种籽粒中的7种镰刀菌毒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7种镰刀菌毒素的平均回收率在95.02%~116.52%之间,相对标准差为6.32%~21.50%.所有测试小麦样品均被镰刀菌毒素污染,7种毒素中以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含量最高,即使在NIV含量最低的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平均含量也高达182.56μg/kg,虽然目前并没有关于NIV的相关限量标准,但也应该予以足够重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含量较高,在8.07~337.23μg/kg之间,低于国家限量标准1 000μg/kg;T-2含量在4.05~78.05μg/kg之间,低于现有国际限量标准100μg/kg;玉米赤霉烯酮(zearalmone,ZEA)含量在5.30~12.50μg/kg之间,低于国家限量标准60μg/kg;其它3种毒素含量较低,均低于17.73μg/kg.不同麦区间毒素比较发现,DON和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含量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最高,分别为43.09μg/kg和6.39μg/kg,且显著高于其它麦区;来自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和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的小麦品种籽粒中毒素T-2和HT-2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它麦区;其余毒素在不同麦区间均无显著差异.

分类号: S435.121.45

  • 相关文献

[1]含水量、储存条件对储存期小麦中DON、NIV毒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姚振宇,殷宪超,俞明正,董飞,祭芳,徐剑宏,史建荣. 2016

[2]镰刀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脱毒菌及脱毒酶研究进展. 何伟杰,刘易科,朱展望,张静柏,高春保,廖玉才. 2019

[3]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麦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衍生物. 吴琴燕,赵飞,杨红福,陈宏州,庄义庆. 2020

[4]河南省首次发现梨孢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 徐飞,王俊美,杨共强,宋玉立,刘露露,李丽娟. 2020

[5]农产品中的真菌毒素污染. 白清云. 1997

[6]镰刀菌毒素限量及检测方法标准现状研究. 祭芳,张新明,徐学万,李华峰,李董,李玉琼,朱岩. 2018

[7]粒径及取样量对小麦中主要镰刀菌毒素定量检测的影响. 董飞,王淑芳,张笑,徐剑宏,史建荣. 2020

[8]镰刀菌毒素的毒性及其对动物肠道健康的影响. 陈祥兴,孟令霞,张相伦,魏湘璎,袁凯,董炳敏. 2020

[9]我国小麦镰刀菌毒素污染发生风险分析. 董飞,徐剑宏,仇剑波,刘馨,祭芳,史建荣. 2020

[10]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中镰刀菌毒素污染规律分析. 陈新元,董飞,仲伶俐,武德亮,王淑芳,徐剑宏,马桂珍,史建荣. 2021

[11]陕西病区粮食真菌及其毒素在克山病、大骨节病病因中作用的比较研究. 毕华银,张矢远,罗毅,冯建林,吴绍熙,匡开源,史士英,杨进生,王治伦,郭雄. 2001

[12]小麦镰刀菌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雷欣宇,李曦,赵珊,郑幸果,仲伶俐. 2021

[13]镰刀菌毒素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 王立雯,王江坤,王冰冰,徐剑宏,史建荣,刘馨. 2024

[14]镰刀菌DON、FB毒素的分子检测. 孙东亚,王晓鸣,何月秋. 2006

[15]镰刀菌毒素对植物形态和结构的影响. 刘开军,罗少波,王亚琴,何晓明,谢大森,彭庆务. 2010

[16]镰刀菌毒素研究进展. 彭杰,吴晓鹏,黄惠琴,鲍时翔. 2009

[17]镰刀菌毒素及其人工抗原制备研究进展. 王耀,张改平,胡骁飞,邓瑞广,孙亚宁,裴亚峰,侯玉泽. 2011

[18]小麦镰刀菌毒素及其发生风险研究进展. 仇剑波,董飞,徐剑宏,祭芳,刘馨,俞明正. 2016

[19]酶联免疫吸附法快速检测谷物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罗瑞峰. 2011

[20]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抑制动物生长作用的研究进展. 郭璞,黄德玉,刘相莲,程古月,戴梦红,袁宗辉,王旭.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