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丘陵区双季稻绿肥制施钾效应及土壤中钾素的变化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更另

作者: 刘更另;陈永安;陈福兴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湖南农业科学

ISSN: 1006-060X

年卷期: 1981 年 04 期

页码: 18-21

摘要: 钾素是水稻生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不同的成土母质、耕作轮种方式及施肥制度,土壤供应钾素的能力有很大的差异。近20年来,湘南丘陵区耕作制度,由单季稻泡水冬闲,变为双季稻绿肥或油菜;施肥制由主要依靠人畜粪尿、稻草、山青、饼肥为主的体系,变为主要依靠绿肥和氮、磷化肥的体系,打破了原有的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积累与消耗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钾素大量消耗,长期得不到补充,造成土壤供钾能力降低,引起水稻贪青,病虫害严重,空壳率高,千粒重降低。钾素化肥已成为农业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历年来水稻上施用钾肥增产趋势 三十年代全国进行了很多地力测定试验,施用钾肥效果不明显。于是形成一个概念,认为我国土壤大部缺氮,部分缺磷,普遍不缺钾。因此长期以来,存在“重氮、轻磷、不管钾”的情况。可是双季稻绿肥制发展以后,情况有了变化。实践证明,湘南丘陵地区双季稻绿肥田施用钾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环节。 1961—198.0年,我们在祁阳县官山坪大队1064亩稻田上,用小区对比方法,前后共做了145个试验。现将不同年份施用钾肥在水稻上的增产效果列于表1。表年 份961一196497 3—19?4979—1980不同年份水稻施用钾肥增产的效果 增 产 幅 度 口一5/15—10多810—20拓120$以上 试验数;占试验蚓试验数怕试验蚓试验数【占试验咧试验数旧试验来 1181 90 D 0 2’ 1010 0 atHSI 36 Zll 27 25 32 J 5 gi 19 15 32 18‘38 5 11一 试验个数「凹78 tH.1961—1964年,以单季稻冬闲为主的轮作制度逐渐发展到单季稻绿肥、双季稻绿肥轮作制度,稻田施用人畜粪尿、稻草、草木灰、饼肥为主,化学肥料用量较少。施用钾素肥料增产效果不显著。 1973—1974年.随着绿j巴面积的发i 32展,双季稻面积的扩大,全大队绿肥面积占稻田面积75%,双季稻面积古稻田面积98%,形成了以双季稻绿肥为主的轮作制度,普遍施用氮、磷化学肥料。此期间双季稻绿肥的早稻田,禾苗返青迟,生长缓慢,随着气温增高,禾苗生长旺盛,叶色深绿,贪青,易遭病虫危害,空壳率高,苗好谷差。但施用钾素化学肥料的水稻,明显不同,水稻植株从营养生长转到生殖生长时,叶片退色快,成熟时落色好,病虫害轻,空壳率降低,产量显著提高。这期间共作78个试验,施用钾肥增产5%以上的占试验数的64%,增产10%以上的占试验数的37%。 1979—1980年,双季稻绿肥田的禾苗明显表现出缺钾现象。施用钾素肥料后,显著地增加水稻植株高度,降低空壳率,增加千粒重。这期间共作47个试验,施用钾肥增产5%以上的占试验数的sl%,_增产10%以上的占试验数的49%6在双季稻绿肥田里,如果继续单纯增加氮肥。水稻不增产,有的甚至减产。 在双季稻绿肥制下,有些用,由于缺水,改种棉花。棉花常发生黄叶枯病,严重影响产量。湘南6陵区从1963年种植棉花,大多选择肥力较高稻田,、零星种植,很少发生棉花黄叶枯病。1970年以来,为了管理方便,要求棉田连片。棉花黄叶枯病普遍发生。施用钾肥能有效地防止棉花黄叶枯病(表2)。表2 钾肥防治棉花黄叶枯病的效果 D 棉 株 牛 甘 咨。 ]棉株老叶全部显萤伐.右棍命斑占 斩叶十#馋倡?,︵一︵ D籽棉(斤/亩)此对照增产(妨)… ..Al.-W..t「──__── 1妨硫酸钾喷施]喷施4一5曰后好转.但半月后仍呈黄叶枯病特征.1乙.0 y 7.丁_。$挚驴施后6—8日开始好转.以后生长正常of 1125 很明显,由于长期实行双季稻绿肥制度,打破了钾素平衡状态,加以棉花是需钾量大的作物,更加暴露了土壤缺钾的问题。这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钾肥是保证双季稻绿肥制度不断增产的关键。此外,我们还在长期双季稻绿肥田冬季改种的小麦上,夏季改种的红薯上进行钾肥试验,据小麦上4个钾肥试验的统计,不施用钾肥小麦亩产348.6斤,每亩施氯化钾18斤,小麦亩产399.8斤,每亩增产小麦51.2斤,增)“率为14.7%;据红薯上3个钾肥试验统计,不施钾肥,亩产红薯2136斤,施用氯化钾18斤,红薯亩产2856斤,每亩增产红薯720斤,增产率为33.7%。 二、双季用绿肥制魔下土询钾素降低的原因 在双季稻绿肥制度下,为什么施用钾肥肥效提高,而且实行这种轮作制度时间越长,钾肥效果越好,土壤中钾肥向哪里转移,据我们进行的试验和分析有如下原因。。 1.双季稻绿肥田稻草还田少。 由于每年种两季水稻和一季紫云英绿肥,这都从土壤中吸取钾素。我们对常规品种的稻谷和稻草,进行了分析测定,生产1200斤稻谷(包括稻草),需要氧化钾20.5斤(矮秆品种和杂交稻需钾量更大)。双季稻绿肥田施用的肥料,主要依靠紫云英和氮、磷化肥,含钾丰富的猪牛圈肥和稻草,不能回到绿肥田中,这部分钾素随稻草转移到冬水田和冬作物田。因此,冬水田和冬作物田19年来钾素保持平衡或稍有增加,而双季稻绿肥田则有所降低(表3)。 水稻各个生育期中,土壤全钾量变化很少。根据1961年我们在官山坪大队4丘 19土一双季稻 绿肥一。一双季稻 蔬菜 门一双季稻—油菜一—表319年来不同轮作形式, 壤全钾含量的变化\xr~甲厂_\作g双季稻D双季稻年 份\W繁砌,-“、\\」一绿肥1一冬浸 19 611 晚稻收后 117811.55 l 早稻栽前]1.60 19T4llJ Im稻收后11.58II.6T l 早稻栽前 11.ST 1979 【晚稻收后11.5651.69定位稻田内(如小圆丘)按水稻生育期进行土壤全钾含量的测定:水稻苗期、分菜期、孕穗期、齐穗期、成熟期的全钾含量(%)分别为1.77、1.77、1.78、1.78,几乎没有变化。 双季稻绿肥田中全钾变化的原因,很可能与钾素流失有关。绿肥紫云英翻压后,产生大量有机酸,溶提土壤41钾素。加之翻压绿肥时正是春季多雨季节,犁耙过程中又常放出大量肥水,据分析每亩田放走100立方水,流失氧化钾二.5斤。这样年长月久,钾素就会大量损失。但土壤中钾素减少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氮、磷化学肥料大量的施用,促进了作物对土壤中钾素的吸收利用 官山坪大队氮素化肥(按硫铰计)1960年每亩用量6斤,1980年达到93.3斤2磷素化肥(按过磷酸钙计)1960年每亩用量2斤,1962—1965年推)““磷肥,解决水稻“坐秋”每亩用量高达55斤,1980年每亩用量44斤。钾素化肥(按硫酸钾计)一直很少使用,直到1980年每亩用量仅3.6斤。 三、水稻各生育翔供钾能力与哪肥效果 1.不同轮作制度,土壤有效钾含量不同 士壤全钾含量与土壤供钾能力有一定关系,但是更密切的是土壤有效钾的含量及其变化。因此,我们选择红壤性稻田长期为双季稻绿肥制和红壤性稻田长期为双季稻油菜、蔬菜及紫色泥稻田等进行施钾与不施钾试验,重复3次,按水稻生育期测定土壤中有效钾的含量(方法:醋酸按浸提,火焰光度计测定)。不施钾肥区的土壤中全钾含量和水稻各生育期土壤中有效钾含量和钾肥增产效果列于表4。 同一母质的水稻田,由于轮作方式不同,钾肥效果不同,士壤中有效钾含量差异较大。如双季稻油菜等轮作制,早稻移表4D 轮水稻各生育期上壤有效钾含量与钾肥效果 1 水稻生育期土壤有效钾含量土 壤 类 型作 方 式平均亩产(斤次重复红壤性稻田双季稻一油菜双季稻一蔬菜双季稻一绿肥双季稻一绿肥紫B色【双季稻一绿肥287泥.g﹂E80 85 84 7118,刑 照 690.3十10 IKCI(20斤/亩) 702.3士24对 照 1527.5士13.4KCI(20斤/亩)602士12·T KCI(20斤/亩)653士26.520栽时,土壤有效钾含量达124PPm;水稻生长期间,土壤最低有效钾含量达71PPm,施钾肥增产效果不显著。双季稻绿肥,秧苗移栽时有效钾含量为59ppm;但在水稻生长期间,土壤有效钾含量经常处于28一45ppm之间,施钾肥增产效果显著。紫色泥稻田,全钾含量丰富,有效钾含量较高,但在水稻生长期间有效钾含量可降低到42ppm,施钾肥效果不显著。 2.长期施用有机肥和钾素化肥对土壤钾素的影响 有机肥、稻草、人畜粪尿、山青、饼肥等含钾量比较丰富,是钾素肥料的重要来源。有机肥料的施用和合理分配,结合施用化学钾素肥料,既可供给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又可改善土壤供钾能力。1974年,官山坪甘塘冲红壤旱土改为水田时,土壤全氮含量0.01%,全磷为0.085%,全钾为1.67%,种植双季稻绿肥,每季早稻每亩用猪牛圈肥4000斤,山青(鲜重)1500斤。饼肥200斤。晚稻每亩施用猪牛圈肥3000斤,每季作物(包括绿肥作物)每亩用KCI 50斤。经过 3年 9季作物,每亩共施KCI 450斤,1976年底进行土壤分析,土壤全钾含量为1.83%,增加0.16%。 1976年底开始进行1”钾素化肥连续施肥试验,处理分为不施钾肥区和每亩每季施用硫酸钾40斤(早稻有机肥为紫云英, 晚稻每亩施人粪尿300斤,一季麦子每亩施 人粪尿500斤),种植了4季双季稻,l季 小麦,4季紫云英绿肥,总共13季粮食作 物和绿肥作物,结果见表5。 试验证明,双季稻绿肥田仅有少量有 机肥料,如果不注意施用钾肥,土壤全钾 略有降低,在水稻生长期中经常处于30一 33ppm之间,但是施用有机肥料和增施钾 素肥料的田,可以增加土壤全钾的含 量,提高土壤供钾能力。表5双季稻绿肥田连续施用钾素化肥对土壤中全钾、有效钾含量的影响全 钾($)有效钾(PPth)早 稻晚 拜苗期孕6期齐9期成g期苗976年未处理1.ST 长期未 施钾肥 每季作 -杨亩施K:SO’40斤包括有机肥内所含的钾素 四、改客土@洪铆状况的猎的 双季稻绿肥长期连作,由于钾素的消耗得不到补充,造成了绿肥田土壤养分供应的不平衡,从而影响水稻增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改变单一的双季稻绿肥制,实行双季稻油菜或小麦、单季稻豆类等多种轮种方式相结合。通过秋、冬季的挖翻,使土壤疏松,增强土壤的矿化作用,能改善土壤供钾状况。 2.合理地分配和使用有机肥料。绿肥田须增施猪牛圈肥、灰肥、饼肥等。近年,祁阳、祁东有些地方,在双季稻绿肥田中,采用田头沤堆肥,稻草还田,烧制火土灰等措施,对改善土壤的供钾能力很有好处. 3.防止土壤肥分流失。绿肥田在耕翻时,应防止肥水流失和钾素的损失。因此在春季多雨和采用划行插秧的地方,钾肥最好在苗期或分孽期作追肥。 4.广辟钾肥肥源,经济合理使用钾素肥料。积极采用农业措施,改变单一紫云英绿肥为混播油菜、燕麦、满园花等。在轮作中,选用根系发达,吸钾能力强的作物和绿肥品种及水旱轮作的办法,对改善钾素状况都有好处。湘南丘陵区双季稻绿肥制施钾效应及土壤中钾素的变化@刘更另$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改良实验站 @陈永安$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改良实验站 @陈福兴$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改良实验站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