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低空喷施苯氧威防治亚洲玉米螟初探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帅

作者: 王国宾;杨代斌;闫晓静;袁会珠

作者机构:

关键词: TXC-8-5-0-1八旋翼无人机;苯氧威;雾滴沉积密度;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

期刊名称: 中国植保导刊

ISSN: 1672-6820

年卷期: 2015 年 02 期

页码: 59-6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使用TXC-8-5-0-1八旋翼无人机喷洒3%苯氧威乳油防治穗期玉米螟,研究该无人机飞行高度、施药液量以及加入雾滴蒸发抑制剂等因素对雾滴在玉米冠层的沉积分布及对玉米螟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2 m范围内,该无人机飞行高度对喷幅无显著影响;防治玉米螟最佳飞行高度为距离玉米冠层1 n;最佳施药液量为12 L/hm~2,此条件下雾滴在雌穗上的沉积密度为(20.4±3.0)个/cm~2,防治效果为(79.6±3.1)%;加入雾滴蒸发抑制剂可以把玉米雌穗上的雾滴沉积密度提高至(25.5±4.9)个/cm~2,防治效果提高至(83.3+5.1)%。

分类号: S435.132

  • 相关文献

[1]硫氟磺酰胺、氟虫腈和苯氧威3种饵剂对红火蚁的防效初探. 袁会珠,罗礼智,郑永权,齐淑华,彭启德. 2006

[2]2种生物农药对亚洲玉米螟的杀虫活性. 董易之,陆恒,陈炳旭,郑锦荣. 2010

[3]释放不同种类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比较. 李敦松,罗宝君,赵秀梅,郑旭,袁明,姜晓军,何康来. 2019

[4]扇吸式太阳能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的应用效果及对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韩海亮,章金明,刘敏,赵福成,王桂跃,吕要斌. 2020

[5]一代区亚洲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的防治效果研究. 罗宝君,赵秀梅,王连霞,曹丽萍. 2016

[6]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云南亚洲玉米螟的田间效果. 白树雄,韩永连,许三卫,刘峙,张峰,王振营. 2017

[7]三种药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试验. 刘洋. 2014

[8]4种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田间防效及效益比较. 赵秀梅,张树权,曲忠诚,李敏,王立达,李青超,武琳琳. 2014

[9]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组装集成田间防效测定与评价. 王振营,张树权,王连霞,王立达,武琳琳,李青超,刘洋. 2014

[10]农药苯氧威对蚕茧生产的影响试验. 李云芝,刘文光,石瑞常,胡自江,衣葵花. 2008

[11]农药苯氧威对家蚕的毒性试验. 李云芝,刘文光,石瑞常,胡自江,衣葵花. 2009

[12]浅述几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农药对家蚕的毒性. 姜丽花,刘惠芬. 2020

[13]丘陵茶园自动喷药装置设计与试验. 邓兴旭,叶芙蓉,张涛,唐兴隆,庞有伦,林通,陈宇,罗书强. 2022

[14]玉米田增效剂及药剂减施措施对农药沉积分布的影响. 付开赟,王志慧,丁新华,吐尔逊·阿合买提,王小武,贾尊尊,阿尔孜姑丽·肉孜,郭文超. 2022

[15]飞行高度对八旋翼无人机喷雾防治小麦白粉病影响初探. 李学辉,王国宾,杨代斌,闫晓静,袁会珠. 2013

[16]白鲜皮对亚洲玉米螟杀虫活性初探. 杜茜,徐文静,朱琳,汪洋洲,鲁新. 2008

[17]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世代的影响. 张柱亭,类成平,孙嵬,张统书,董辉. 2014

[18]玉米抗螟性离体鉴定的一种方法. 邱道寿,胡建广,刘建华,方志伟,李余良. 2008

[19]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合成方法和应用进展. 李金涛,王滢秀,张作山,刘钦胜,李旭坤,王霞,江忠萍. 2019

[20]广州地区亚洲玉米螟的滞育与抗寒力的季节动态. 何康来,王振营,张宝鑫,黄少华.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