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S诱发大豆M_2与M_3代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比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吴秀红

作者: 吴秀红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EMS;农艺性状;遗传变异

期刊名称: 大豆科学

ISSN: 1000-9841

年卷期: 2012 年 31 卷 05 期

页码: 858-86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明确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大豆品种诱变的后代变异情况,利用0.5%EMS溶液处理7个大豆品种的种子,对M2、M3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世代农艺性状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与M2代相比,M3代株高、节数及百粒重的变异系数有所变小,其它性状的变异系数大致相当;M3代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大于M2代,由于M3存在一定的回复突变,使得M3代株高、节数的广义遗传力小于M2代;各世代都诱变出早熟或晚熟的变异株,M2代熟期总变异率为0.65%,其中早熟变异比例为0.28%,晚熟变异比例为0.37%;M3代熟期总变异率为0.31%,其中早熟变异比例为0.12%,晚熟变异比例为0.19%,M3代熟期变异率低于M2。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不同遗传背景大豆杂交F_2代脂肪含量遗传分析. 李盛有,宋书宏. 2011

[2]大豆杂交F_2代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陈学珍,谢皓,李莉,邱丽娟. 2002

[3]大豆杂交F_4代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参数分析. 陈学珍,谢皓,陈岩,邱丽娟,李莉,黄雨平,张静,白宝良. 2004

[4]甲基磺酸乙酯处理对豇豆种子活力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张瑜琨,杨净,蔺国仓,任向荣,回经涛,唐勇. 2018

[5]EMS诱变对不同基因型胡麻种子萌发及M3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王斌,赵利,侯静静. 2022

[6]EMS诱发大豆不同品种M_2代与M_3代农艺性状变异比较. 吴秀红. 2012

[7]EMS诱发大豆脂肪酸组成优良突变的研究. 王培英,王连铮,朴德万. 1993

[8]一个大豆理想株型突变体it1的表型和生理鉴定. 苏伯鸿,李忠峰,邱丽娟. 2016

[9]EMS对大豆的诱变效应. 郭玉虹,王培英,张军政. 1994

[10]二棱大麦数量性状的多元遗传分析. 刘志萍,张凤英,包海柱. 2009

[11]鲜食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王学军,郝德荣,顾国华,汪凯华,缪亚梅. 2008

[12]小麦互交群体中农艺性状的遗传与选择. 杨竹平,吴兆苏,林一波. 1991

[13]鲜食蚕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 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缪亚梅,王学军,陈满峰,汪凯华. 2010

[14]食葵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李素萍,安玉麟,郭树春,聂惠,张明宇. 2010

[15]粒用高粱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乔婧,高海燕,李文清,邵强. 2019

[16]甜高粱新品种(系)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 高进,蔡立旺,王永慧,施庆华,王海洋,王为,孙艳茹,陈建平. 2017

[17]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和相关分析. 孙志超,荆绍凌,张志军,周小辉,岳尧海,张建新,任军. 2008

[18]甘蔗F1群体构建及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徐志军,孔冉,苏俊波,周峰,张垂明,吴小丽,刘洋. 2021

[19]河北省小豆品种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田静,范保杰. 2002

[20]黑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张鹤山,刘洋,田宏,蔡化.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