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株种植对密植夏玉米碳氮分配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美微

作者: 张美微;穆蔚林;郭涵潇;李川;张盼盼;何佳雯;牛军;乔江方

作者机构: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夏玉米;错株种植;密植;氮素;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7-4333

年卷期: 2024 年 29 卷 007 期

页码: 139-14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明错株种植方式对黄淮海地区密植夏玉米植株碳氮代谢的调控作用,以'郑单958'为材料,设置6.75万(D1)、8.25万(D2)和9.00万株/hm2(D3)3个密度水平,错株(S)和对株(CK)种植2种方式,测定植株氮素(N)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积累量、花前转运量、花前转运效率、花前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花后积累量以及收获指数.结果表明:1)增加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植株N和NSC的积累量、花前转运量和花后积累量,但降低了 N和NSC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P<0.05);过高密植水平(D3)不利于籽粒中碳氮的积累和转运;其中,碳氮积累和转运量以D2最高.2)错株种植(S)可显著增加夏玉米植株N和NSC的积累量,促进N和NSC花前的转运和花后的积累,并可显著提高花前N和NSC转运效率(P<0.05).3)在各处理组合中,D2S的N和NSC积累量、花前转运量和花后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且D2S的N和NSC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与对照(D1CK)相比并未显著下降.综上,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在8.25万株/hm2密植(D2)水平下采取错株(S)种植方式可显著提高整株的氮素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并促进其向籽粒的转运,获得较高的N、NSC收获指数和产量.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辽单565在夏播区适宜种植密度的分析. 白石,陈长青,史磊,孙甲,孙楠. 2007

[2]条带深松耕作方式对密植夏玉米产量性能的影响. 侯海鹏,丁在松,马玮,李从锋,赵明. 2015

[3]密植条件下氮肥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氮效率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冯波,刘开昌. 2018

[4]不同氮素水平下夏玉米冠层光辐射特征的研究. 谭昌伟,王纪华,黄文江,朱小茜,刘良云,黄义德. 2005

[5]吨粮田夏玉米高产的密度与氮素效应研究. 汪芝寿,曹承富,孔令聪. 1993

[6]不同肥料运筹对夏玉米田间土壤氮素淋溶与挥发影响的原位研究. 李宗新,董树亭,王空军,张吉旺,刘鹏,王庆成,刘春晓. 2007

[7]施氮对土壤养分特征及夏玉米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郭丽,王广恩,李义红,史建硕,王丽英,李东晓,蒋龙刚. 2023

[8]基于高光谱的夏玉米氮含量及产量估测模型. 王甲辰,梁丽娜,王学霞,陈延华,曹兵,倪小会. 2020

[9]氮肥对水稻节间和叶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特征的影响. 潘俊峰,王博,崔克辉,黄见良,聂立孝. 2016

[10]海岸植物滨麦(Leymus mollis)和肾叶打碗花(Calystegia soldanella)根叶碳水化合物含量与土壤Na~+含量的关系. 强生斌,周瑞莲,梁慧敏. 2016

[11]抑制无效分蘖对水稻产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吴颖仪,肖瑶,陈燕红,田华. 2015

[12]围栏封育对无芒隐子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武艳培,王彦荣,胡小文,张宝林. 2007

[13]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水稻颖花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 董明辉,江贻,陈培峰,赵步洪,顾俊荣. 2020

[14]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对超级晚籼稻“天优华占”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分配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徐春梅,周昌南,郑根深,王丹英,赵锋. 2010

[15]碳限制下白桦幼苗的碳分配. 刘洋荥. 2023

[16]桑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测定对比研究. 刘岩,林天宝,卢红伶,朱燕,计东风,吕志强. 2023

[17]饲喂不同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比例日粮对绵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刘文涛,李晓斌,臧长江,郭同军,李凤鸣,米热古丽·伊马木,曾福祥,余英英. 2019

[18]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参与茶树逆境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梁士才,王缓,何珊,李波,丁兆堂,王玉,范凯,钱文俊. 2023

[19]氮素水平对茶树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向芬,李维,刘红艳,周凌云,银霞,曾泽萱. 2019

[20]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及体内转运研究进展. 李婷婷,薛璟祺,王顺利,薛玉前,胡凤荣,张秀新.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