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技术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囡囡

作者: 王囡囡;张春峰;贾会彬;于忠和;朱宝国;孟庆英;宋英博;李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秸秆还田;大豆;产量;农艺性状

期刊名称: 农学学报

ISSN: 2095-4050

年卷期: 2014 年 4 卷 11 期

页码: 41-44

摘要: 为了达到良好的还田效果,应采取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通过秸秆还田的不同处理方式,对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与普通翻地处理比较,秸秆覆盖还田、秸秆心土还田、秸秆焚烧处理在大豆植株株高、单株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及公顷产量上均得到增加,秸秆心土还田处理的大豆单株节数、荚数、粒数和产量表现最好,与普通翻地处理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并且与普通翻地比较秸秆心土还田增产32.31%,秸秆覆盖还田增产22.50%,秸秆焚烧增产13.65%,由于秸秆心土还田腐熟效果最好,促进土壤肥力增加,大豆吸收的土壤养分比较充分,所以大豆的产量较高。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大蒜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陆信娟,刘灿玉,樊继德,赵永强,张碧薇,史新敏,杨青青,葛洁,杨峰. 2022

[2]豆麦轮作区麦秸长期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王秋菊,姜宇,周鑫,米刚,刘鑫,李婧阳,刘峰,中本和夫,黄丹萍. 2019

[3]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黄淮海夏大豆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王幸,邢兴华,徐泽俊,齐玉军,季春梅,吴存祥. 2017

[4]前茬作物秸秆还田下轮作模式和施肥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张国伟,王晓婧,杨长琴,束红梅,刘瑞显. 2021

[5]黔豆08002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黄建斌,陈佳琴,朱星陶,杨春杰. 2017

[6]广西大化县玉米间套种大豆新品种试验研究. 韦玉坚,韦春琴,韩烨君,刘永贤. 2013

[7]不同密度和栽培方式对大豆品种黑河5O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谭娟,吕晓丽,蔡鑫鑫,王舒. 2013

[8]大豆在遗传改良过程中某些农艺性状演化的研究进展. 郑洪兵,刘武仁,郑金玉,罗洋,李伟堂,徐克章,陆静梅. 2008

[9]掐尖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王囡囡,于忠和,宋英博,朱宝国,刘忠堂,陈庆山,胡国华,孟庆英. 2010

[10]贵州间作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 谭春燕,朱星陶,陈佳琴,杨春杰,龚丽娜. 2014

[11]播种时期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罗瑞萍,赵志刚,姬月梅,郝吉兵,孙文平. 2011

[12]不同耕作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邵珊珊,石绍河,陈维元,付亚书,姜世波,曲梦楠,陈琦. 2018

[13]碳能复合益生菌对辽豆15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孙旭刚,王昌陵. 2019

[14]山西早熟夏大豆种植密度研究. 任小俊,刘小荣,吕新芸,马俊奎. 2019

[15]山西省大豆多点试验品系农艺性状分析. 李方舟,张海生,王军,杨婷婷,古晓红,李广信,刘晋联. 2019

[16]6个大豆品系在不同生态区的综合表现研究. 谢飒英,朱倩,贾琛,史俊东,姜南. 2019

[17]不同氮水平下夏玉米夏大豆间作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孔玮琳,薛燕慧,李进,李冬,梅沛沛,夏海勇. 2018

[18]山西省南部夏播大豆区试分析. 刘博,卫玲,肖俊红,杨海峰,段学艳,陈爱萍,任瑞兰. 2018

[19]大兴安岭南麓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廉博,王雪娇,苏二虎,赵晓宇,李金龙,陈广平,贾利敏,李强. 2021

[20]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为害对大豆植株“症青”发生及产量损失的影响. 李文敬,高宇,胡英露,李昇,毕锐,张金平,史树森.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