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秃尖性状的基因效应与遗传变异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文才

作者: 李文才;孟昭东;张发军;孙琦;穆春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秃尖;基因效应;遗传变异

期刊名称: 华北农学报

ISSN: 1000-7091

年卷期: 2008 年 23 卷 S2 期

页码: 146-148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为了研究玉米秃尖性状的遗传规律,选取典型的不秃尖自交系Lx9801、Lx00-1、Lx01-3和秃尖自交系Wx04-1、Wx04-2、掖502配制6×6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加性-显性-母体效应遗传模型(ADM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秃尖性状主要受遗传控制,狭义遗传率为0.6328,广义遗传率为0.9098,并且不存在母体效应;同时秃尖长度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粗都有显著的正相关。

分类号: S513.03

  • 相关文献

[1]39个贵州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 赵晓燕,王竹,沈建华,徐燕,任洪. 2011

[2]玉米高密度SNP遗传图谱构建及其秃尖QTL定位. 覃嘉明,王兵伟,郑加兴,覃永嫒,黄安霞,何静丹,韦绍丽,时成俏. 2020

[3]玉米杂交F_1代秃尖与亲本秃尖相关性研究. 王明泉. 2001

[4]玉米秃尖原因分析. 张文忠,宋殿珍,栗红生,刘景秀,杨国英,王秋兰. 2007

[5]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的遗传分析. 王振华,李新海,李明顺,李文华,张世煌. 2004

[6]玉米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 陈岭,崔绍平,徐有,张动敏. 1994

[7]玉米自交系48-2和R08辐照后代M_3株系遗传变异的SSR分析. 石海春,柯永培,袁继超,余学杰. 2011

[8]热带Suwan玉米群体遗传变异的研究. 郭国亮,李培良,张乃生,钮笑晓,张志慧,赵建峰. 2001

[9]12C6+重离子束辐照玉米后代的生物学效应. 周文期,周玉乾,刘忠祥,连晓荣,王晓娟,何海军,杨彦忠,寇思荣. 2019

[10]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和相关分析. 孙志超,荆绍凌,张志军,周小辉,岳尧海,张建新,任军. 2008

[11]热带玉米耐低氮性状的遗传变异(英文). 陈泽辉,A.L.Carpena. 2000

[12]四川省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的遗传潜势及其利用. 康继伟,张彪,王忠烈. 2003

[13]卫星搭载后玉米诱变系的SRAP分析. 余桂容,宋军,徐利远. 2011

[14]中国玉米地方品种种族的遗传变异评估. 刘志斋,吴迅,李永祥,丁晓雨,王凤格,石云素,宋燕春,赵久然,黎裕,王天宇. 2015

[15]两种凝胶电泳系统对SSR标记多态性的影响. 李新海,焦少杰,傅骏骅,张世煌,袁力行,李明顺. 2001

[16]玉米SNAC基因的遗传变异及耐旱性调控. 李国君,马艺文,徐丹阳,吴永波,宋洁,王楠,郝转芳,赵娟. 2017

[17]利用SSR标记对新疆主栽玉米杂交种SC704及其亲本的遗传变异检测. 李蓉,于永涛,石云素,宋燕春,王天宇,黎裕. 2008

[18]四川省优质蛋白玉米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化和相关性研究. 康继伟,张彪. 2007

[19]玉米主要穗部性状的变异及相关性分析. 刘迪,兰进好. 2013

[20]64份玉米自交系抗粗缩病的遗传变异分析. 陈永坤,李新海,肖木辑,李明顺,苑森行,王向东,张世煌.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