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桑沟湾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康秦梓

作者: 康秦梓;刘毅;吴文广;仲毅;王新萌;张继红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微电极;溶解氧扩散通量;有机碳矿化

期刊名称: 渔业科学进展

ISSN: 2095-9869

年卷期: 2024 年 45 卷 005 期

页码: 96-10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明高温条件下贝藻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DO)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特性,在2022年夏季,采用微剖面法对桑沟湾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内沉积物DO、H2S、pH的剖面分布进行了调查,测定了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粒径等因子的剖面分布,计算了不同养殖区域沉积物-水界面的DO交换通量和沉积物的耗氧率。研究发现,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沉积物扩散边界层(DBL)厚度分别为(1.5±0.3)、(1.0±0.3)、(2.0±0.8)和(1.3±0.2) mm,区域间差异不显著;氧渗透深度(OPD)分别为(12.49±1.59)、(12.17±0.09)、(15.49±0.79)和(14.87±1.27) mm,其中,贝类区和贝藻区氧渗透深度显著低于藻类区和外海区。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的DO扩散通量分别为(24.10±1.89)、(49.53±10.24)、(26.69±13.13)和(24.79±7.95)mmol/(m2·d),贝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受上覆水DO浓度和沉积物耗氧率的显著影响,贝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受上覆水DO、DBL厚度及水-沉积物界面处DO的共同影响,贝藻区、藻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主要影响因素为沉积物上覆水DO。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养殖活动在养殖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了科技支撑。

分类号: X524%X143

  • 相关文献

[1]自参考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应用中的微电极制备及测试. 薛琳,赵东杰,侯佩臣,王晓冬,王媛,王成,王忠义,黄岚. 2013

[2]核移植方法和维生素C影响绵羊克隆胚胎体外发育. 闵江涛,杜卫华,赵学明,郝海生,杭苏琴,朱化彬. 2014

[3]超微电极电化学实时监测单个油菜原生质体活性氧爆发. 艾枫,黄卫华,陈洪,王宗礼,程介克. 2007

[4]稻鱼共作对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微观剖面理化性质的影响. 秦琳,刘耀斌,李凤博,冯金飞,吴殿星,方福平. 2016

[5]不同封育年限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温度敏感性. 宋珂辰,王国会,许冬梅,王星. 2021

[6]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稳定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祁剑英,马守田,刘冰洋,阚正荣,刘鹏,王兴,刘洋,张海林. 2020

[7]红壤有机碳组分中微生物群落构成及均匀度决定其矿化特征. 单会茹,张璐,高强,段英华,徐明岗. 2023

[8]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有机碳矿化以及腐殖质特征的影响. 何明菊,区惠平,何冰,沈方科,顾明华. 2014

[9]不同有机肥施用模式下黄壤稻田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 张雅蓉,刘彦伶,黄兴成,杨叶华,朱华清,熊涵,李渝. 2023

[10]绿肥压青对粉垄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的影响. 郑佳舜,胡钧铭,韦翔华,韦燕燕,苏世鸣,李婷婷,夏旭,俞月凤,张俊辉. 2021

[11]长期施肥对红壤有机碳矿化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李梦雅,王伯仁,徐明岗,李桂花,孙楠,张文菊. 2009

[12]棉秆炭特性及其对灰漠土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效应. 唐光木,徐万里,顾美英,姚红宇,蒲胜海,胡克林. 2019

[13]玉米与蚕豆秸秆配施对秸秆分解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夏志敏,周建斌,梅沛沛,王平,桂林国,李隆. 2012

[14]不同地力玉米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 王永慧,杨殿林,红雨,赵建宁,轩青霞,霍莉莉,谭炳昌,修伟明,王丽丽. 2019

[15]长期施肥对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郭振,王小利,段建军,焦克强,孙沙沙,段英华,张雅蓉,李渝,蒋太明. 2018

[16]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吕真真,刘秀梅,仲金凤,蓝贤瑾,侯红乾,冀建华,冯兆滨,刘益仁. 2019

[17]添加牛粪对长期不同施肥潮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及激发效应. 戚瑞敏,赵秉强,李娟,林治安,李燕婷,杨相东,李志杰.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