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控制条件下大豆不育系昆虫传粉技术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曙明
作者: 王曙明;王跃强;李建平;李茂海;孙寰;赵丽梅;张宝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不育系;昆虫传粉;苜蓿切叶峰;结实率
期刊名称: 作物杂志
ISSN: 1001-7283
年卷期: 2010 年 03 期
页码: 113-11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借助昆虫为大豆不育系传粉是杂交大豆育种的重要手段。试验以不同大豆不育系为材料,在网室、温室以及海南等条件下对蜜蜂、熊蜂和苜蓿切叶蜂的传粉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蜜蜂、熊蜂和苜蓿切叶蜂均可作为大豆不育系的传粉媒介,以苜蓿切叶峰的传粉效率最高。冬季在温室内不宜以昆虫作为传粉媒介繁育不育系。在海南人工加光能够满足大豆正常生长发育的条件下,可以在网室内借助苜蓿切叶峰传粉繁育不育系或生产F1种子。不同基因型大豆不育系间其异交结实程度存在着显著差异。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田间开放条件下大豆不育系制种技术研究. 王曙明,王跃强,李建平,李茂海,孙寰,赵丽梅,张宝石. 2010
[2]水稻不育系‘明S’与‘R900’配组农艺性状分析. 彭既明. 2016
[3]以不育系为母本、大颖野生稻为父本的远缘野栽杂交简化技术研究初报. 张淑平. 2000
[4]高温热害对四个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组合结实率的影响. 夏明元,戚华雄. 2004
[5]自育棉花不育系不育性鉴定. 吕淑平,程静,谢德意,吕双俊. 2006
[6]萝卜地方优良品种高制种潜力雄性不育系转育方法研究. 张晓雪,刘阳,宋江萍,邱杨,王海平,张晓辉,李锡香. 2019
[7]始花期不同氮肥追施量对大豆不育系结实率的影响. 张伟龙,赵丽梅,彭宝,王曙明,王跃强,孙寰. 2010
[8]中国大豆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与问题分析. 王曙明,孙寰,赵丽梅,王跃强,彭宝,范旭红,张宝石. 2009
[9]大豆不育系生理性状和基因表达与持绿关系分析. 曹帅,迟晓雪,张春宝,张春兰,李志刚,向殿军,包乌日娜,刘鹏. 2020
[10]大豆不育系花器官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动态变化研究. 孙佳尧,李资文,崔天宇,刘鹏,赵丽梅,李志刚. 2020
[11]线粒体ISSR与SCAR标记鉴定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 张春宝,李玉秋,彭宝,王鹏年,董英山,赵丽梅. 2013
[12]大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雌性育性对异交率的影响. 张井勇,闫昊,彭宝,张春宝,李慧,王鹏年,丁孝羊,林春晶,孙寰,赵丽梅,张伟. 2019
[13]同核异质大豆叶绿体DNA的SNP分析. 林春晶,张春宝,赵洪锟,董英山,赵丽梅. 2017
[14]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核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 许占友,李磊,常汝镇,邱丽娟,汪茂斌,李智,于伟,李向华. 1999
[15]大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cDNA-AFLP分析. 丁孝羊,林春晶,彭宝,王鹏年,李文跃,张春宝,赵丽梅. 2017
[16]甜樱桃的花果管理措施. 王家喜. 2010
[17]木豆2号的异交特性研究. 杨示英,韦广天,何子平,蔡庆生,K B SAXENA. 2002
[18]增大猕猴桃果实的措施. 周润生. 2000
[19]苹果辅助授粉法种种. 周润生. 1996
[20]自然昆虫传粉转Bt基因棉花核质不育系的主要性状研究. 王兆晓,崔瑞敏,耿军义,刘素恩,刘存敬,张香云.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不同化控剂处理对杂交大豆制种催熟效果的影响
作者:王鹏年;刘大壮;闫昊;张井勇;赵丽梅;张伟;郑宇宏;王亮
关键词:化控剂;杂交大豆;百粒重;发芽率;催熟
-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基础与育种应用
作者:张春宝;孙妍妍;赵丽梅
关键词:大豆;杂交种;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基础;分子机制
-
高蛋白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2517的选育研究
作者:谢建国;王曙明;蒋洪蔚;王明亮;李广;张云峰;刘井莉;郑宇宏
关键词:大豆;品种;吉育2517;高蛋白;高产;栽培模式
-
低温和土壤偏干对玉米发芽的影响试验研究
作者:李建平;任景全;马艳敏;王冬妮;曹铁华;杨会兵;陈长胜
关键词:低温;土壤偏干;玉米;发芽;品种
-
昆虫病原线虫人工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作者:田成丽;张金花;朱峰;韩日畴;李茂海
关键词:昆虫病原线虫;活体培养;固体培养;液体培养;固液双相培养;应用技术
-
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藏粮于地”的模式和效果
作者:李俊杰;肖琴;吴海霞;李建平
关键词:政策性银行;农地金融;藏粮于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保护;贷款模式
-
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对次季节-季节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影响
作者:胡榕;李建平;侯兆禄
关键词: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S2S尺度可预报性;热带季节内振荡;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