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与水肥耦合对冷凉区水稻产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赵清竹

作者: 赵清竹;高峰;曹铁华;辛贵民;王天龙;傅民杰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稻田深翻;水肥管理;水稻;产量;温室气体;

期刊名称: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ISSN: 1004-7999

年卷期: 2022 年 001 期

页码: 27-35,56

摘要: 为研究耕作与水肥耦合对冷凉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的耕作方式和水、肥管理组合模式,以吉宏6号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各组合模式下的水稻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及生育期间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深耕+常规施肥+常流水灌溉模式(T1)、深耕+减施氮肥+耐冷灌溉模式(T2)与深耕+增施氮肥+耐冷灌溉模式(T3)水稻生育期农艺性状优于旋耕+常规施肥+常流水灌溉模式(CK),且实际产量显著高于旋耕+常规施肥+常流水灌溉模式(CK),分别高出8.3%、16.8%和20.4%。生育期深耕+常规施肥+常流水灌溉模式(T1)、深耕+减施氮肥+耐冷灌溉模式(T2)和深耕+增施氮肥+耐冷灌溉模式(T3)模式的CO2累计排放量较旋耕+常规施肥+常流水灌溉模式(CK)分别提高了9.4%、26.4%和2.3%;CH4累计排放量较旋耕+常规施肥+常流水灌溉模式(CK)分别降低-6.7%、提高12.2%与降低-17.6%;N2O累计排放总量较旋耕+常规施肥+常流水灌溉模式(CK)分别提高了51.0%、78.8%和63.1%。深翻栽培增加了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及结实率,提高产量。深翻栽培基础上,调控水肥管理措施,可优化水稻农艺性状,实现稳产与高产。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水肥管理对稻田CH_4排放及其全球增温潜势影响的评估. 谢立勇,许婧,郭李萍,徐玉秀,孙雪,赵洪亮,郭飞,赵迅. 2017

[2]水肥管理措施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稻田氮磷流失的影响. 黄东风,李卫华,王利民,林新坚,范平,邱孝煊. 2013

[3]近40年辽粳(优)系列水稻品种分析. 姜秀英,王佳,吕军,潘争艳,韩勇,白元俊. 2022

[4]不同灌溉方式、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水稻茎蘖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蔡永盛,薛菁芳,杜晓东,赵海新,杨丽敏,王立楠,陈书强. 2022

[5]脱硫石膏与硫酸亚铁配施对苏打盐碱水田的改良效果. 隋世江,张海楼,陈丛斌. 2022

[6]新型增效复合肥料对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周丽平,赵秋,张新建,宁晓光,袁亮,李燕婷,赵秉强. 2022

[7]增加移栽密度并减少施氮对稻田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朱相成,李志杰,王晓飞,张卫建. 2013

[8]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水稻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的影响. 胡国辉,王军可,王亚梁,朱德峰,陈惠哲,向镜,张义凯,张玉屏. 2020

[9]不同控释氮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王飞飞,陈春,李凡,郭新亚,史玉良,陈卫军. 2025

[10]水肥管理对水稻甬优15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丁能飞,应永庆,刘琛,郭彬,林义成,李华,李凝玉,傅庆林. 2020

[11]水稻托盘育秧技术. 张小红,钟平,邵文奇,陈川,孙春梅,纪力. 2021

[12]水肥管理减缓麦秸还田对水稻生长负面效应研究. 于建光,贺笑,王宁,顾东祥,许博,张斯梅,豆利岭. 2016

[13]水稻新品种垦育38旱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孟令启,万丽英,高海燕. 2011

[14]膜下滴灌不同水·肥·密度处理对加工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陈宇,马捷,刘燕,高婧,徐广祥,杨卓儒,高强,王永. 2021

[15]麦秸还田下翻耕和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对稻田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赵亚慧,王宁,查显宝,冯长云,于建光,焦加国,肖新. 2020

[16]鄱阳湖流域双季稻最佳水肥管理方式研究. 张亦涛,张继宗,徐昌旭,彭春瑞,刘光荣,刘宏斌,刘卫东. 2011

[17]"绿色革命"以来水稻抗倒伏研究进展. 王晓飞,陆展华,刘维,卢东柏,王石光,巫浩翔,方志强,何秀英. 2022

[18]草本精油助剂对稻田喷雾的农药沉积率增效作用. 王飞钊,关振华,张文中,姚伟英,张景欣,孙大元,杨祁云,林壁润,蒲小明. 2022

[19]绿肥-沼液-水稻体系对江苏沿海盐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时凯,丁海荣,谭海运,刘兴华,安晨,杨智青,金崇富,陈长宽. 2022

[20]水稻Os SSRP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耐盐性研究. 曾佳,刘玲,周天顺,荣秀琴,袁定阳,段美娟.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