蕹菜替代伊乐藻对中华绒螯蟹产量和蟹塘水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永茂

作者: 刘永茂;金梅娟;付卫国;沈明星;朱卫峰;吕海瑞;徐君;施林林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蕹菜(Ipomoea aquatica);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产量;水质

期刊名称: 淡水渔业

ISSN: 1000-6907

年卷期: 2022 年 52 卷 006 期

页码: 51-5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讨利用蕹菜(Ipomoea aquatica)替代伊乐藻是否影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产量与蟹塘水质,于2019年3月15日-10月26日开展实验,分别设置100%蕹菜处理组(IP)、50%蕹菜+50%伊乐藻处理组(E-I)和100%伊乐藻处理组(EL),并测定养殖期内中华绒螯蟹产量、植物生物量和蟹塘水质等指标.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产量在处理组间并无显著差异,IP、E-I和EL中华绒螯蟹产量分别为1562 kg/hm2、1404 kg/hm2和1452 kg/hm2.与EL处理组相比,IP和E-I处理组水体溶解氧(DO)和pH有明显降低趋势,水体叶绿素a(Chla)和总悬浮固体(TSS)含量在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组养殖周期内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亚硝态氮(NO2--N)变化趋势一致,由于前期施肥促草,在5月和6月水体出现氮素峰值.污染风险期(7-10月),IP和E-I处理水体各形态氮含量均低于EL处理,但均满足排放I级标准(DB32/T 1705-2018).总体而言,利用蕹菜替代伊乐藻不影响中华绒螯蟹产量且能提高水体质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分类号: S966.16

  • 相关文献

[1]水蕹菜浮床对盐碱地池塘水质与中华绒螯蟹生长的影响. 袁泉,任艳,周文宗,李为,刘家寿,张堂林. 2019

[2]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溯河洄游期食物来源变化. 崔莹,吴旭干,赵峰,李嘉尧,连一霖,王福强. 2019

[3]采用框架法对不同栖息环境中华绒螯蟹形态差异的比较研究. 郑朝臣,骆仁军,姜涛,陈修报,刘洪波,杨健. 2019

[4]不同水域中华绒螯蟹雌体中营养品质比较分析. 王潇,韩刚,张小军,梅光明,穆迎春,宋金龙,郭亚男,孟娣,杨臻. 2019

[5]水流速度对饥饿期中华绒螯蟹亲蟹能量代谢的影响. 李春波,沈晨晨,冯广朋,赵峰,张涛,杨刚. 2023

[6]长江中华绒螯蟹洄游群体与养殖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曹侦,冯广朋,庄平,侯俊利. 2013

[7]长江口中华绒螯蟹雌蟹抱卵前后能量代谢酶的变化. 姬慧,冯广朋,黄晓荣,耿智,庄平. 2020

[8]不同脂肪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脂肪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李伟国,温小波,朱大世. 2010

[9]中华绒螯蟹中内源性氨基脲的产生途径研究. 彭婕,吕磊,喻亚丽,甘金华,何力. 2019

[10]水生植物对浮游菌群和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施林林,王杰,沈明星,梅丽娟,邓金花,王海候,陆长婴. 2025

[11]螺蛳对蟹塘产量、水质的影响及其适宜投喂量研究. 王海候,金梅娟,沈明星,陆长婴,施林林,周新伟,朱兴连. 2016

[12]对虾单养和对虾-罗非鱼混养试验围隔水质动态及产出效果的对比. 虞为,李卓佳,王丽花,张晓阳,曹煜成,文国樑,朱长波,马广智. 2013

[13]通过径流观测估算磷风险评估指数. 刘月英,王秀芬. 2002

[14]有关美国不同施肥措施的养分流失和效益分析. 谢立亚,舒乔生. 2003

[15]供水管道腐蚀与水质下降的对策. 白清江. 2007

[16]荷兰有关利用植被过滤带控制径流中污染物的研究. 高鹏,于素荣,刘作新. 2002

[17]农业系统中磷的输移及利用. 刘海英,刘长海. 2004

[18]养殖密度对循环水系统中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生长的影响. 乔玮,宋协法,高淳仁,刘滨,雷霁霖,翟介明. 2014

[19]菜-鱼立体共生模式对池塘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 关梅,朱玲,周路,蒋晓红,申晓东,韩碧泽. 2012

[20]水质对以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NNO)为分散剂加工的氟铃脲悬浮剂流变性的影响. 庄占兴,路福绥,郭雯婷,崔蕊蕊,宋化稳,范金勇,刘钰.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