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叶野生稻黎明开花特性的转育和栽培稻早晨开花系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罗大刚

作者: 张淑萍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野生稻;种间杂交;基因组间基因转育;早晨开花;雄性不育系

期刊名称: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4-390X

年卷期: 2006 年 02 期

页码: 154-159+168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采用栽培稻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O.sativa,2n=24=AA)为母本、阔叶野生稻(O.latifolia,2n=4x=48=CCDD)为父本,不经幼胚组培挽救环节直接获得杂种一代种子和植株并在此基础上多次回交与自交选择的常规野栽交转育方法,已将阔叶野生稻的黎明开花基因转入栽培稻,育成的栽培稻早晨开花材料连续3代(F3~F5)均只分离出早晨与中午两次开花的新类型和只在中午开花的正常类型等两种类型,未见早晨开花而中午不开花的新类型,早晨开花类型为24%~37%,比例相对稳定。(1)本研究获得的早晨开花材料花时的特点:早晨和中午两次开花,两次开花不重复、等量和集中,早晨开花盛期在上午9∶30左右,早晨开花的气候稳定性好于正常的中午开花和野生稻的黎明开花,而中午开花正常;(2)获得的早晨开花材料中早晨和中午均开花的新类型和只在中午开花的正常类型在穗长、着粒密度、结实率、千粒重、糙米色、闭颖状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早晨开花的新类型生产性能明显不如只在中午开花的正常类型;(3)本研究染色体组间异源基因常规转育十分艰难,BC1F1和之前世代的回交结实极低,小于1%,BC1F2世代虽然回交结实达到1.0%~9.8%,且早晨开花性状也表现明显和集中,但早晨开花性状在继续选育过程中极易丢失,BC1F2之后世代早晨开花材料才稳定地分离出早晨开花和只在中午开花两种类型;(4)讨论了育种可用的早晨开花的标准,即在正常天气条件下早晨9∶00~10∶00自然盛花为育种可用的早晨开花特性;(5)远缘野栽交基因转育用不育系作母本容易获得F1种子,F0种子播种成苗率因组合而异,为1.5%~10%,说明获得F1植株仍然较难.

分类号: S511.9

  • 相关文献

[1]大白菜雄性不育系MS200712的研究简报. 张德双,张凤兰,余阳俊,赵岫云,于拴仓,汪维红,苏同兵,卢桂香. 2014

[2]野生稻与栽培稻体细胞杂交第4代特性研究初报. 皇甫伟国,应成波,裘尧军,陈国,严成其,颜秋生. 2001

[3]稻文化的再思考(7)——稻的起源、分化和传播. 庞乾林,魏兴华,林海,王志刚,王磊. 2014

[4]寒地稽生稻发生原因及防御对策. 孟英,魏永海,任宝君,仲桂芳. 2005

[5]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创新. 潘大建,范芝兰,李晨,周汉钦,陈建酉. 2006

[6]东乡野生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遗传研究. 余守武,万勇,胡标林,张铮,谢建坤. 2005

[7]面向育种应用的高州野生稻片段导入系构建与产量性状QTL分析. 霍兴,柳武革,刘迪林,廖亦龙,付崇允,朱满山,李金华,曾学勤,马晓智,孔乐,王丰. 2024

[8]中国栽培稻简史. 杨逢春,梁淑云,李祖烽,韦树桐. 2007

[9]水稻雄性不育系扦插繁殖与种子繁殖主要性状比较. 黄其椿,周瑞阳,唐洲萍,王杰,李初英. 2012

[10]轮回选择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朱速松,张玉珊. 2004

[11]三类雄性不育水稻花药和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杜士云,王德正,吴爽,王辉,王守海. 2012

[12]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制水稻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 杨大兵,胡亮,杜雪树,万丙良,夏明元,戚华雄,李进波. 2025

[13]以不育系为母本、大颖野生稻为父本的远缘野栽杂交简化技术研究初报. 张淑平. 2000

[14]野生稻资源分子标记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商榷. . 2003

[15]利用野生稻选育测253、测258恢复系及测交组合分子标记检测. 黄娟,梁云涛,陈成斌,蔡中全. 2010

[16]野生稻有利基因转移研究进展. 钟代彬,罗利军,应存山. 2000

[17]野生稻可转化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李强,崔玲玲,李玲龙,罗赫荣,曹孟良. 2007

[18]野生稻可转化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李强,崔玲玲,李玲龙,罗赫荣,曹孟良. 2007

[19]水稻属种间超氧物歧化酶谱型研究. 徐豹,王玉民,吴长明,庄炳昌. 1993

[20]湖南野生稻抗病性评价与种质创新. 候小华,魏子生,孙桂芝.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