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赣亚一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高北平

作者: 高北平;彭春瑞;李桂勇;廖军铖;邱才飞;陈春兰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亚种间杂交稻;产量形成;赣亚一号;育秧方式;栽插密度

期刊名称: 江西农业学报

ISSN: 1001-8581

年卷期: 2004 年 16 卷 01 期

页码: 1-5

摘要: 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赣亚一号"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小苗移栽,可以促进分蘖,特别是前期分蘖,增加有效穗数,提高前、中期的干物质产量和叶面积系数,但存在无效分蘖多,后期群体质量差的不足;采用旱育小苗移栽的种植方式时应适当稀植,适宜的栽插密度为10~11万主茎苗/hm2;高产的主攻方向是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栽培上应及时控制无效分蘖,后期防止早衰和倒伏。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氮肥运筹与栽插密度对粳稻颖花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乔中英,陈培峰,韩立宇,顾俊荣,季红娟,董明辉. 2016

[2]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机插武运粳30产量形成的影响. 王文青,唐青,陈培峰,董明辉,顾俊荣. 2017

[3]不同育秧方式水稻恶苗病发生规律研究. 杨红福,汪智渊,吴汉章,朱春华. 2003

[4]不同机插育秧方式对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英文). 赵轶鹏,王友霜,吴玉玲,胡婷婷,王健康,丁成伟,郭荣良,徐家安. 2017

[5]播期和育秧方式对水稻早熟品种欣荣优6307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 蒋云伟,刘兴淋,黄丽秀,莫千持,赵恒志,范大泳. 2020

[6]育秧方式及多效唑对机插双季晚稻的影响. 张结刚,王晓萍,张美良,邱在辉,熊春晖,潘晓华,何虎,黄嘉佳. 2017

[7]我国机插水稻群体研究进展. 陆江林,张文毅,吴崇友. 2013

[8]油稻稻三熟制稻区早稻育秧方式“旱育多两大”的示范研究. 徐叔云,黄志农,何英豪,张玉烛,刘朝友,肖丽荣,邵勇. 1998

[9]苗博士种衣剂在水稻不同育秧方式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刘怀珍,黄庆,陆秀明,陈友订,陈荣彬,陈文丰. 2005

[10]四川盆西生态区不同育秧方式对超级杂交稻Ⅱ优602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曾正明,罗俊涛,陈光珍,杨扬,付均. 2009

[11]育秧方式对“株两优124”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彭伟正,邹成良,胡涤波,刘国强. 2011

[12]育秧方式及秧龄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何国亚,戴高星,罗永春,袁勇. 1997

[13]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硒富集的影响. 黄太庆,路丹,江泽普. 2019

[14]早稻不同育秧方式的比较研究. 李祖章,刘光荣,彭志平,谢恒,黄晓峰,熊小兴. 2001

[15]不同育秧方式对机插中籼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孙如银,吴文革,陈刚,许有尊,周永进. 2014

[16]不同育秧方式对黔优35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陈柏原,李祖军,曾涛,龙毅,龙武华,朱速松,黄仁权,陶光耀,苏跃. 2025

[17]不同育秧方式对优质稻泰丰优79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吴大秀,李龙珠,徐道艺,李林江,刘洪梅,李祖军,龙武华,曾涛,朱速松. 2024

[18]亚种间杂交稻子粒充实度的遗传分析. 李荣改,孟令启,冯瑞光,宁文书. 2000

[19]亚种间杂交稻母本与组合光合产物性状的相关性研究(英文). 邓应德,翟少华,张海清,石书兵. 2016

[20]亚种间杂交稻母本与组合光合产物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邓应德,翟少华,张海清,石书兵.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