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湘春78—233的选育及开发利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周教廉

作者: 卢菊华;王维纪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湖南农业科学

ISSN: 1006-060X

年卷期: 1987 年 01 期

页码: 6-9

摘要: 当前世界大豆新品种选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仍然是选育杆强不倒,在高肥足水条件下具有高产潜力的品种。一些大豆主产国家为提高产量,发展加工利用,着重于选育抗病性强和品质优的新品种。目前国外大豆育种正从以提高含油量为重点转向以提高蛋白质为重点,并注意选育蛋白质、脂肪含量都高的兼用型品种,以适应食品工业及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对原料的特殊要求。美国已开展了选育亚麻酸含量低的大豆新品种,希望能得到亚麻酸含量低于3%的材料,以保证豆油不变质。我国在“七五”期间,大豆育种的目标是高产、优质、抗病,并要求选育出高蛋白质或蛋白质、脂肪双高兼用型和亚麻酸含量低的新品种。根据我国南方大豆区对春大豆新品种的需要,我们于1975年以本省应用的春大豆“六月白”为母本,与美国大豆品种韦尔金(Wilkll)杂交,选育出了适应高温短光照条件,丰产性好,蛋白质、脂肪含量均高,豆油亚麻酸含量低,抗病性较好的中熟春大豆新品种—一湘春78一233。经过近4年省春大豆品种区试和南方春大豆品种区试,以及省内部分地区试种,证明该品种品质好、抗性强、产量高,是一个蛋白质、脂肪双高亚麻酸低的兼备型大豆新品种,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一、育成经过 湘春78—233为地理远缘品种间杂交,获得的超亲后代经系谱法选育而成。其过程是:1975年配制杂交组合,组合代号为7514,获杂交种子17粒。1976年巧代获选2个单株。1977apF。代获选2个单株.1978年Fs代获选5个单株,当年沏秋加代,于F.代获选33个单株,又于当年冬季在海南岛崖县加代种植,在F。代获得湘春78—233等性状稳定的优良株系。1979wt本所乡加株系鉴定,以“矮脚早”为对照晶种,4月8日括种,7月 17日成熟,小区折合亩产21公斤,比对照品种矮脚早增产27.46%,成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和耐肥抗倒伏性。1980年多加春大豆品种比较试验,4月2日沼种,7月20月成熟,亩产200公斤,比对照品种滔脚早增产6.4%,对病毒病、箱霉病、细茵性叶烧病均表现较好抗性. 二。主羹特征特任 l.产量高。湘春78—233于1981年参加省春大豆预备区试,在11个试验点平均亩产141公斤,产量居7个供试品种的首位,比对照品种矮脚早增产11.6%。1982—1983年参加省春大豆品种区试,平均亩产147.3公斤,产量仍居供试品种首位,比两个对照品种湘豆5号和矮脚早分别增产10.53%和11.7%,增产均达极显著标准。 1982—1984年参加我国南方春大豆品种区试,三年试验平均亩产142.52公斤,居9个供试品种的第一位,比两个对照品种矮脚早(对照工)和太兴黑豆(对照皿)分别增产7.25%和38.9%。在22个试验点中,比矮脚早增产的有18个试点,增产幅度为1.3一28.3%,其中增产10%以上的试验点11个。比太兴黑豆(对照11)增产的点有ZI个,增产幅度为13.9—84.4%,增产达20%以上的有20个试验点(表二). 1983年该品种在省内两个点进行生产试表二中日南方春大豆品种区域试佐产量结果品 种产 量,(公斤/口)比对用品种士广1982年1983年IDM年平均矮脚早(对照I)── 湘割8—2” 油谷19一68T 湘狈8--219苏吝TT一620一巴一 10 苏春7s一1了 ie$Tg一5g6 $$Tg一6 矮脚早(对照二) 太兴黑豆(对照!)180.28145.19141.40137.19131.TS125.15104.3513T 05109 45139.84且3毛.62且a巴.*忌二碰且.z皂且89.毛且120.Tg102.22129.29 98.sl13T.43l’0.12且87.2回134.’5136.Tg116.36103.36132.31 gg.65142.62139.98138.m13T.66135.991201T103.31132.88102.60十可.25+5.34十4.m十3.00+2.34一9 11一22 25+88.91十86.43十的J5十34.17十况.54十*.n十 口09十20 盯验,平均亩产174.5公斤。1984年在不同类型土壤稻田作大豆一水稻轮作制生产试验,7个试验点平均亩产174.2公斤。1985年在我省桃源、渲县、衡南县等地示范种植1600余亩,在肥力好的稻田一般亩产150—175公斤,红壤丘陵旱土一般亩产100—125公斤。浚县农科所胡道奇的毛亩试验示范地,自1983一!986年平均亩产稳定在173—234公斤。4年平均亩产201.72公斤,其中1986年有 2亩,平均亩产253.5公斤。 湘春78—233的植株较高,杆强抗倒,主莆节数多,分枝少,叶片较小,叶色浓绿青秀,能形成受光面积大而透光性较好的叶冠层结构。据我所1983年测定,在开花至成熟这段时间内,湘春78—233茎荚部每亩干物重达到346.05公斤,每日干物质积累速度达到5.23公斤,高于我省目前推广品种湘豆5号、湘春豆10号和南方区推广品种矮脚早。 由于湘春78—253具有较高的光合效卒,因此在好的肥水条件下,具有较高的产量水平和较大的增产潜力。1982一1985年的试验与示范种植中,在省内外许多地方均获得亩产175公斤以上产量,高的达200公斤以上。安徽省凤阳县农科所试验获得亩产295公斤的高产纪录。 2.品质优。湘春78—233是一个双高(蛋白质、脂肪)一低(亚麻酸)的蛋、脂兼用型优质大豆新品种。我所1981—1984年分析结果,湘春78—233的蛋白质与脂肪总含量,最低年份为62.25%,最高年份为65.06%,四年平均为63.52%(表2)。表2 湘春78—233籽粒品质分析结果 8&【蛋耍量I饲陛~lzK($) ””($)($)t“’‘“”’盯 肪 明N 均0 u uu 平42.18 20.OT 62.25旧川T「 根据中卤大豆品种$(1985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介绍,目前我国北方春大豆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主要推广品种的蛋自质、脂肪总含量为58.7—63.2%,黄淮夏大豆区(山东、河南、安徽)主要推广品种的蛋白质、脂肪总含量为58.3—62.7%,南方大豆区(江苏、湖北、福建、广西、湖南)主要椎广品种的蛋白质、脂肪总含量为55.8—62.4%。近年国内各地区新育成大豆品种的蛋白质、脂肪总含量为58.72一62.66%($ 3). 我国北方大豆区有很多品种脂肪含量高,南方大豆区有不少品种蛋自质含量高.?表3 新育成大豆品种蛋白 质、脂肪含量比较 ]选育单位 旧宁省农科院 I吉林省农科院 I吉林省农科院 \东北农学院 o、︶一!hoppe edthltobotoWpo, 一︶erpbo — —一?毛丑?呕且︻H一!chrpw ;Wfry e t o W 一?qchto pW 工WWpeW — —一︻prppee, 一︻otoryJW el po q oh po﹂*。一︽︽*︻品种名称号 号 号 号。SS g豆 林 林 农辽 吉 吉 东号 号 号 号 号 号﹃*刊 河 lfo lfo 镇 一旦﹃︽卜 蓟 钻 盯 闩 羹 春r铁 漠 冀 冀 宁 淮 瞬 谷—、。—N︵—湘 明 — —湘?「??﹃*、eqtotowodMed@u 二u0U0u0u0uQu铁岭市农科所 卜.72 20 88黑龙江农科院 旧.62 19.10邯郸衣科所。。。许。。。。河江镇淮sgs︻!︽!!deqpe︽?!一!! 所所所院科科油科农农粮农区区省省地地北苏江阴湖南省作物所 卜.09卜.gT湖南省作物所42。。。。。4 t 6。,。但同时具有蛋白质、脂肪双高的品种,只有吉林12号、吉林16号、丹豆2号、东农36、苏豆互号和冀豆4号,其蛋白质与脂肪总含量达到63.0—63.2%,与湘春78—233品种的蛋白质、脂肪总含量63.52%接近。由此证明,湘春78—233为目前国内少有的双高兼用型大豆新品种。 大豆油是世界上主要食用植物油,产量居植物油首位。豆油中含有大量油酸、亚油酸,这些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软化动脉血管的作用。但是,大豆油中也含有一定数量的亚麻酸,因其性质不稳定,很容易氧化使油脂变质不耐贮藏。我国政府为了改善食物构成,提高人民营养水平和外贸出口的需要,提出加强大豆品质育种工作,降低大豆亚麻酸含量,提高油脂耐贮性。 根据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胡明样等对我国大豆主要品种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我国大豆品种亚麻酸会蠢为6.02—14.68%。叉据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对湖北省428份大县品种资源的脂肪区阻成分析结果,亚麻掳含量为6.39—14.9%。中国农科院综合分OO析室与品种资源研究所分析的82份大豆品种,亚麻酸含量坛低的品种是5.35%和5.63%。我省主要大豆品种脂肪散分析绪果,亚麻酸含量为5.63—10.68%(表 4),其中湘春78—233的亚麻酸含量只5.29%,为目前我国大豆品种中亚麻酸含量最低的品种。 表唾 省内主要大豆品种各种 脂肪酸组成比较一 六月 M 13,26 2.50 23.TO 50.94 9.60 腿3号112.67 JZ.66J23.401 63.70) 7.65 MH 4号 112.18 3.63]26.03 51.62.62号早烤瞻乌引 脚 豆 豆 仁一丑!DC︵盯;秋 秋。。湘 矮 盯 时 青—、湘 湘?;。贯;。。。。。。l。;。z。。「仆4.33 62.1618.164.T4 62.04 9.424 66 60.93 10.69石.531 of石0]g,?5相春78—233 11.16 2 45 46.06 34.96]6.ZI 3.抗病性强。1984年6月由中国大豆研究会和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油料研究所共同组织16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科学院、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等28个单位34名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在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五省对南方春大豆品种区试和参试品种示范繁殖田考察,认为湘春78—233丰产性好,对病毒病抗性好。南方春大豆考察报告指出:“在南方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我们观察到一些有希望的品种,如湖南省农科院选育的湘春78—219、湘春78—233表现对病毒病感染轻或不感病”。我国南方春大豆品种三年区试结果,湘春78—233褐斑粒率为2.9%,较其他供试品种褐斑粒率3.6—6.9%低。一般认为大豆的褐斑粒与病毒病成正相关,即病毒病重的褐斑粒率也较高。据我所1986年对211份大a品种进行病毒病接种鉴定,湘春78—233的病级为一级,病指为10.0,无褐班粒,初步认定是一个抗病毒病的品种。湘春78—233在南方春大豆品种区试中,紫斑粒率为二%,亦低于其他供试品种。又据湖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985年在长沙地区大豆霜霉病发生较重时的调查结果,湘春78—233的病情指数为20.2,湘豆5号、湘春豆10号、矮脚早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7.2、34.0、39.2。可见湘春78—233对紫斑病、霜霉病的抗性,优于其他大豆品种。 4.植物学性状好。湘春78—233株高70厘米左右,杆强抗倒,有1—2个分枝,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椭圆形叶,叶片较小,叶色深绿,白花,灰白色茸毛,成熟时荚揭色,籽粒肾形,种皮黄色,有光泽,脐揭色,百粒重20—22克,为中大粒种,籽粒品质优良,病虫粒率低。 5.适应性广。湘春78—233为中熟类型品种,生育期102—110天,比我省目前生产上椎广应用品种湘豆5号早二一3天,比矮脚早迟5—6天。我省各地于3月下旬至4月初播种,7月 10—20日成熟,既适于旱土种植,又宜干丘陵区、平原和滨湖区作豆、稻复种轮作品种。同时.湘春78—233作为春播大豆在我国湖北、江西、广西、贵州、安徽等省部分地区试种,普遍反映耐肥不倒,杭病,产量高,品质好,深受欢迎,很有利用价值。 但是,湘春78—233还存在缺点,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它在生产上发挥良好作用。 湘春78—233在我省是个中熟品种,但其生育期随纬度和温度变化而不同。在南方区试中有部分地方认为生育期表现偏长,因此在南方的多熟制茬口引种利用,一定要根据这个品种的生育特点,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与耕作制度茬口的需要,从播种期、熟期上考虑恰当配合,才可收到好的效果与效益。 湘春78—233的蛋白质榔g肪含量均较高,又为中大粒型品种。而大粒优质种子的耐湿性、耐低温性比小粒种子差,除应加强种子贮藏保存技术外,在南方春季播种,要防止低温多湿对种子发芽出苗的影响,注意从栽培措施上确保全苗,才可夺取高产。 湘春78—233有美国品种血缘,成熟收获后,在晒种过程中仍应注意防上高温曝晒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三、菠治技米国点 根据湘春78—233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几年的区试与生产试验结果,本品种适宜在中等以上的土壤肥力条件下种租。 二.我省3月中、下旬或二月初为适宜播种期。 2.湘春78一233是以主茎结荚为主的品种,种植密度应大于同类型品种湘豆5号。中等肥力田土,每亩保苗2.5—3.0万株。一般采用穴播,行距33厘米,穴距16一20厘米,每穴留苗二一3株。 3.每亩应施用有机农肥1500—2000公斤,过磷酸钙20—25公斤作基肥。土壤肥力差,还应增加施肥量。苗期每亩用尿素5公斤或复合肥8公斤作追肥促壮苗. 4.及时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害。后期遇旱,进行槽水杭旱,有利荚饱粒壮。 5.注意适时收获、脱粒。为保征种子有较好的生活力,晒种不要在中午高温下曝晒。种子贮藏时,含水量必须控制在10%以下,采用瓦坛密封贮藏。有条件的地区,要提倡翻秋留种,对保证全苗效果良好。r.渊寿7R一933干1087伍1同14日经省农作物品种宙宁委目会宙宙涌过.命名为‘’湘春百11号”。丰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湘春78—233的选育及开发利用@周教廉$湖南省农科院作物所 @卢菊华$湖南省农科院作物所 @王维纪$湖南省农科院作物所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