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轮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黑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高洪军

作者: 高洪军;李强;彭畅;张秀芝;焦云飞;高纪超;朱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大豆轮作;秸秆还田;耕种方式;土壤养分;微生物群落结构

期刊名称: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5684

年卷期: 2022 年 44 卷 003 期

页码: 336-34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轮作和秸秆还田是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措施,微生物作为土壤养分循环的驱动者,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衡量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明确不同玉米-大豆轮作和秸秆还田方式下0~20 cm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组成差异.结果表明:与玉米连作相比,玉米-大豆轮作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Rhizobiaceae作为根瘤菌的代表科,在轮作处理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玉米连作处理,且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功能基因预测分析表明,轮作处理的氧化亚氮还原酶基因和固氮酶nifB基因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玉米连作处理,而固氮酶nifH基因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连作处理,表明轮作改变了土壤中与氮周转相关微生物的丰度.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处理中,玉米秸秆旋耕还田处理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主要受速效钾、总氮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Streptomycetaceae和Burkholderiaceae相对丰度在秸秆旋耕还田中显著高于秸秆深翻还田和覆盖还田,且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合土壤养分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研究结果,玉米-大豆2 ∶ 1轮作下玉米秸秆旋耕还田对耕层土壤培肥效果最好.

分类号: S154.3

  • 相关文献

[1]秸秆还田对半干旱区玉米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孙孟琪,刘浩然,刘小丹,王洪君,王楠,高阳,栾天浩,王立春,陈宝玉. 2021

[2]多年麦稻轮作免耕土壤细菌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袁海燕,袁汉民,赵万伏,董立国,张维军,何进尚,史成,McHugh A D,王小亮. 2023

[3]基于稻田土壤肥力及生物学活性的沼液适宜用量研究. 黄继川,徐培智,彭智平,于俊红,涂玉婷,杨林香,吴雪娜,林志军. 2016

[4]稻麦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技术对土壤的培肥效应. 王振忠,李庆康,吴敬民,钱永根,赵金元,顾建东. 2000

[5]秸秆预处理后集中还田对农作物及土壤的影响. 王志春. 2016

[6]不同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料配施后对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 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高中超,朱宝国. 2019

[7]内蒙古黄土高原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日平,赵思华,高宇,韩云飞,任永峰,赵沛义. 2019

[8]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下腐熟剂对下茬水稻产量及土壤的影响. 周德平,褚长彬,赵峥,范洁群,吴淑杭. 2018

[9]有机物料腐熟剂在东北农作物秸秆还田上的应用. 张丽霞,王俊文,王立春,王琦. 2018

[10]稻秸还田方式对酸性和碱性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油菜生长的影响. 梅沛沛,余常兵,吴言凤,李银水,胡喜巧,黄玲. 2020

[11]油菜秸秆还田养分释放率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何川,杨勤,蒲全波,陈岩,杨云,王鹏,金容,郑祖平,夏清清. 2020

[12]玉米套作及秸秆还田对草莓连作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王廷峰,赵密珍,关玲,庞夫花,于红梅,蔡伟建. 2019

[13]麦稻茬口期内施氮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王青霞,李美霖,陈喜靖,苏瑶,王强,喻曼,沈阿林. 2020

[14]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前移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高日平,赵沛义,韩云飞,刘小月,杜二小,高宇,任永峰,李焕春,张鹏,梁广荣. 2020

[15]秸秆还田与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 张翰林,白娜玲,郑宪清,李双喜,张娟琴,张海韵,周胜,孙会峰,吕卫光. 2021

[16]不同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杨冰,孟祥海,王佰成,王文慧,时新瑞,徐德海,张帅,张星哲. 2024

[17]化肥减施和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棉花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卢合全,唐薇,张冬梅,罗振,孔祥强,李振怀,徐士振,代建龙,李维江,辛承松. 2022

[18]秸秆还田对黄壤农田氮、磷养分平衡的影响. 聂云,张雅蓉,李渝,刘彦伶,黄兴成,蒋太明. 2022

[19]秸秆还田及不同比例控失尿素对华北平原小麦产量及潮土性质影响. 张水清,涂昊泽,岳克,黄绍敏,张博,宋晓,郭斗斗,张珂珂,岳艳军. 2024

[20]秸秆错位轮还对大豆根系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朱宝国,宿庆瑞.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