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文倩

作者: 文倩;赵小蓉;陈焕伟;妥德宝;林启美

作者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分析中心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半干旱地区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04 年 37 卷 10 期

页码: 1504-150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在半干旱地区采集7个不同利用方式的土样,利用干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团聚体,并分析其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K_2SO_4浸提碳含量。结果显示,有机碳含量最高的土壤其大团聚体占的比例也最高;未筛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以灌溉耕地最高、油菜-土豆轮作旱地最低,分别为336和189mg·kg-1。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为153~324mg·kg-1。灌溉耕地土壤>5mm团聚体最高,草地土壤<0.25mm团聚体最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大团聚体(>2mm)中的含量相对都高于小团聚体。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极显著相关,与K2SO4浸提碳不相关。与微生物量碳相反,K_2SO_4浸提碳含量在<1mm的团聚体中相对较高。

分类号: S154

  • 相关文献

[1]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磷的分布特征. 文倩,赵小蓉,张书美,妥德宝,李贵桐,陈焕伟,林启美. 2005

[2]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氮的分布特征. 文倩,赵小蓉,妥德宝,李贵桐,陈焕伟,林启美. 2005

[3]连作对砂田土壤质量及西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薛亮,马忠明,杜少平. 2011

[4]长期施肥对黑土、棕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马星竹,武志杰,陈利军,张玉兰,张丽莉. 2011

[5]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李太魁,朱波,王小国,杨小林. 2013

[6]长期施肥土壤的FDA水解酶活性. 马星竹. 2010

[7]长期定位施肥玉米生育期内微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 吴海燕,范作伟,孙甜田,彭畅,高洪军. 2016

[8]东祁连山不同高寒草地型牧草返青期土壤碳分布特征. 杨成德,陈秀蓉,龙瑞军,薛莉,张振粉. 2009

[9]秸秆还田与优化施氮对稻田土壤碳氮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吴立鹏,张士荣,娄金华,魏立兴,孙泽强,刘盛林,丁效东. 2019

[10]城市污泥高温好氧堆肥过程中碳氮含量的变化特征. 林诚,刘用波,林福光,李昱. 2019

[11]不同麦秸还田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王宁,罗佳琳,赵亚慧,李勇,于建光. 2020

[12]不同产量水平下枣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和植株养分的关系. 宋伞伞,郑强卿,姚永生,陈奇凌,王晶晶,王远,郑森宇,唐梦,支金虎. 2020

[13]垄作覆盖下小麦、玉米产量、土壤碳素转化及水分研究. 吕军杰,李俊红,檀尊社,丁志强,张洁,吴剑峰,杨妮娜,姚宇卿. 2012

[14]贵阳市不同栽培草地生态系统呼吸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杨世梅,张涛,赵秋梅,高小叶,王志伟,何腾兵. 2020

[15]菌渣还田对设施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赵自超,赵时峰,翟合生,张海兰,辛淑荣,姚利. 2020

[16]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甲烷排放的影响. 吴家梅,霍莲杰,纪雄辉,谢运河,田发祥,彭华,朱坚,官迪. 2017

[17]4种熏蒸剂处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颜冬冬,毛连纲,王秋霞,李园,欧阳灿斌,郭美霞,曹坳程. 2014

[18]秸秆碳对不同施肥水平低肥力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何振超,苏瑶,喻曼,陈喜靖,万美霞,沈阿林. 2019

[19]轮作与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菠萝连作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覃潇敏,蒋娟娟,韦巧云,张秀芬,周彩霞,赵静,黄丽君,郭素云,罗晟升,丁家东,徐健. 2023

[20]免耕条件下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 董博,周欢,蔡立群,董青松.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