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发早粳1号分子设计育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明江

作者: 陈明江;刘贵富;肖叶青;余泓;李家洋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双季早稻;双季早籼稻;双季早粳稻;分子设计育种

期刊名称: 遗传

ISSN: 0253-9772

年卷期: 2023 年 45 卷 009 期

页码: 829-83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双季早稻生产是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双季早粳稻品种培育取得了重要进展,育成了兼具高产、优质、高抗的中科发早粳 1 号等双季早粳稻新品种/系.中科发早粳 1 号是利用分子设计育种体系,针对双季早稻生产中长期难以解决的经济效益低、稻米品质差、早期耐寒差和易穗萌等问题,选取含有不同优异基因的空育 131、南方长粒粳与吉粳 88 为亲本,通过关键基因筛选聚合培育而成.中科发早粳 1 号株型紧凑,株高 90 厘米,每穗粒数 120 粒,结实率 85%,千粒重 26 克,每公顷产量 8.25 吨,主要米质指标达到部颁粳稻品种品质等级二级及以上.中科发早粳 1 号的成功培育将为双季早稻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动力.

分类号: S511.22

  • 相关文献

[1]新一代测序技术及其对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的影响. 周德贵,赵琼一,付崇允,李宏,蔡学飞,罗达,周少川. 2008

[2]我国水稻分子生物学发展及展望. 崔元江,郭龙彪. 2022

[3]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的现状和展望. 苏岩,钱前,曾大力. 2010

[4]寒地粳稻在长江下游地区作双季早粳稻产量和品质表现分析. 徐亚楠,陶怡,叶淑珍,徐春梅,陈松,褚光,王丹英,欧阳由男. 2024

[5]栽插密度对赣南中低产田区双季早稻产量的影响. 胡启锋,钟珺,虞新华,刘增兵,邱时林,林洪鑫,李祖章. 2014

[6]东北杂交早粳稻在长江中游地区作双季早稻种植初步研究. 张武汉,杨峰,舒服,何强,隋国民,向晓诚,符爱斌. 2008

[7]秧龄对安徽沿江机插双季早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周永进,冯俊,陈刚,吴文革,许有尊,汪新国. 2015

[8]机械有序机抛秧栽培在双季早稻上的应用. 吴晨阳,程驭,张晓红,夏慧婷,潘志军,周兵,许有尊,周永进,吴文革. 2023

[9]基于目标区域温光比较的双季早粳稻试种. 欧阳由男,王艳丽,叶淑珍,何贤彪,秦叶波. 2021

[10]实地养分管理技术(SSNM)在华南双季早稻的应用效果. 钟旭华,郑海波,黄农荣,欧杰文. 2006

[11]聚氨酯包膜氮肥减施对双季早稻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周旋,康兴蓉,彭建伟,杨相东,钟雪梅,胡文峰,龙俊佑. 2021

[12]不同肥料运筹模式对江淮地区机插双季早稻产量的影响. 吴晨阳,潘志军,吕和平,吴文革,周兵,吴小文,陈刚,张晓红,尹玲. 2017

[13]早稻单产693.7kg/667m~2的生育特性及其栽培调控技术. 章秀福,王丹英,周昌南,姜海燕,徐春梅,李西明. 2005

[14]双季稻北缘早稻优化氮肥施用研究. 吴文革,徐军,袁功平,王世清,程凯青,李泽福,陈周前. 2007

[15]植物磷利用研究在水稻分子设计育种中的应用. 周德贵,周少川,王重荣,李宏,黄道强,赖穗春,王志东,陈宜波,吴玉坤. 2018

[16]水稻产量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 张分云,李宏,周向阳,王重荣,周德贵,赖穗春,陈立云,周少川. 2013

[17]畜禽分子设计育种. 霍艳军,金一,梁桂英,曹阳,金海国. 2007

[18]大豆分子的育种现状、挑战与展望. 毕影东,李炜,肖佳雷,李琬,刘明,刘淼,张必弦,林红,来永才. 2014

[19]杂交水稻育种将迎来新时代. 邓兴旺,王海洋,唐晓艳,周君莉,陈浩东. 2013

[20]小麦籽粒硬度QTL的分析. 周淼平,杨学明,张鹏,张平平,姚金保,何漪.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