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分子探针法研究稻田蜘蛛集团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雪芹
作者: 王雪芹;王光华;蒋月丽;武予清;祝增荣;程家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蜘蛛;褐飞虱;捕食作用;荧光定量PCR;生物防治
期刊名称: 环境昆虫学报
ISSN: 1674-0858
年卷期: 2022 年 44 卷 002 期
页码: 381-39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于2011年和2012年在调查了浙江富阳不同品种稻田褐飞虱和蜘蛛的发生密度后,利用荧光定量PCR分子探针技术分析了 9科27种3 807头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Oryza sativa L.不同生育期,稻田总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等参数值均随调查时间呈规律性变化,且在调查时间点间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各科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均随水稻生育期的发展呈增加趋势,整体上,狼蛛科Lycosidae、皿蛛科Linyphiidae、球腹蛛科Theridiidae、肖蛸科Tetragnathidae、跳蛛科Salticidae和园蛛科Araneidae捕食率在DAT21,DAT35和DAT77,DAT91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012年两品种稻田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等参数值均显著高于2011年的值,两年间汕优63(SY63)稻田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均显著高于IR64的密度;2012年各科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显著高于2011年的值(P<0.05),且狼蛛科和球腹蛛科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在两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稻田 4 种蜘蛛优势种拟环纹豹蛛 Pardosa pseudoannulata(B?senberg&Strand)、八斑球腹蛛 Theridion octomaculatum(Boes.et Str.)、食虫瘤胸蛛 Oedothorax insecticeps(Boes.et str.)和锥腹肖蛸 Tetragnatha maxillosa(Thoren)的捕食阳性率均随褐飞虱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该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可用非线性模型P=aN/(1+bN)拟合;除锥腹肖蛸外,其它3种的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呈饱和状态;拟环纹豹蛛捕食褐飞虱的DNA残留量显著高于八斑球腹蛛、锥腹肖蛸和食虫瘤胸蛛的残留量(P<0.05).本研究结果充分说明稻田各蜘蛛类群对不同生育期、不同品种水稻的褐飞虱均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是生物防治策略中的重要因素,应加强田间蜘蛛的保护工作和增强自然天敌的控害功能.
分类号: Q968.1%S476
- 相关文献
[1]几种转基因抗虫水稻对蜘蛛生长及捕食的影响. 邱慧敏,董波,吴进才,王锋,傅强,张志涛. 2005
[2]Bt水稻对褐飞虱及其二种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梁玉勇,程正新,程森弟,秦厚国,熊焕保,陈南萍,胡水秀. 2014
[3]醚菊酯对水稻褐飞虱的控制效果及对稻田蜘蛛的安全性研究. 束兆林,方继朝,缪康,赵来成,郭慧芳,吴祥. 2007
[4]转cry1Ab基因水稻对拟水狼蛛捕食作用间接影响的评价. 刘志诚,叶恭银,傅强,张志涛,胡萃. 2003
[5]稻田蜘蛛捕食作用及其数学模拟模型研究. 石根生,张孝羲,费惠新,乐富海,周翔骏. 1991
[6]六斑月瓢虫对黄胸蓟马若虫的室内捕食作用研究. 李善光,付步礼,邱海燕,杨石有,马晓彤,周世豪,唐良德,张方平,刘奎. 2020
[7]东亚小花蝽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功能评价. 杨浩岚,李成军,曹付,孙与伦,李茂业,刘苏,李世广. 2023
[8]东亚小花蝽对黄胸蓟马的室内捕食作用研究. 付步礼,邱海燕,李强,孙衍汤,周世豪,杨石有,李善光,唐良德,张方平,刘奎. 2019
[9]褐飞虱热胁迫下内参基因的筛选及热激蛋白基因表达分析(英文). 黄立飞,陈红松,杨朗. 2015
[10]蚜虫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褐飞虱的杀虫活性初探. 牛洪涛,郭慧芳,李永腾,刘宝生. 2015
[11]短时高温对黑肩绿盲蝽捕食褐飞虱卵的影响. 黄芊,龙丽萍,蒋婷,钟勇,符诚强,吴碧球,黄所生,李成,黄凤宽,凌炎. 2021
[12]江苏稻田蜘蛛种群及优势种调查研究. 成晓松,张俊喜,仇彩云,周加春,李红阳,李慈厚,顾慧玲. 2010
[13]九种农药对稻田蜘蛛的影响及其对飞虱的防治效果. 张俊喜,胡春林,成晓松,仇彩云,周加春,李红阳,顾慧玲. 2011
[14]施肥技术对茶树主要病虫害及天敌田间发生量的影响. 姚雍静,牟小秋,赵志清,郭灿,陈娟,卢天国. 2011
[15]苇状羊茅草地蜘蛛混合种群空间分布及动态. 周玉锋,杨茂发,文克俭,陈伟. 2008
[16]苜蓿草地地表蜘蛛混合种群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 周玉锋,杨茂发,文克俭,陈伟. 2009
[17]六堡茶产区茶园小绿叶蝉及天敌蜘蛛的调查. 邱瑞瑾,马士成,龙志荣,于翠平,黄英晴. 2017
[18]甲维·毒死蜱不同剂型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及对稻田蜘蛛安全性评价. 束兆林,赵来成,缪康,吉沐祥,端木和林,束华平. 2010
[19]利用蜘蛛 控制茶园害虫. . 2007
[20]江西省30种农林蜘蛛生活习性及区系结构研究. 舒平平,徐雪亮,姚英娟,吴欣荣.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长期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磷吸收及根际磷转化的影响
作者:郭丽丽;李彦生;于镇华;王光华;刘晓冰;张锦源;吴俊江;王国兵;金剑
关键词:气候变化;有机质含量;磷组分;磷酸酶活性;磷转化功能基因
-
河南省新乡地区金龟甲发生动态及影响因子分析
作者:巩中军;段云;张晶;李慧玲;蒋月丽;郭培;张自启;李彤;苗进;武予清
关键词: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虫情测报灯;种群动态;气候因子
-
防蛾灯对茶园主要蛾类害虫的防控效果评估
作者:蒋月丽;周国涛;张桦;卢春光;王振声;乔利;武予清
关键词:防蛾灯;茶园;蛾类害虫;防控效果
-
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防治菜豆灰霉病田间药效评价
作者:邵欣欣;张建;李波;闫振领;王光华;杨琳琳
关键词:
-
绿光光照强度对灰茶尺蠖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作者:乔利;张天海;周国涛;耿书宝;蒋月丽;潘鹏亮;雷振山
关键词:灰茶尺蠖;绿光;光照强度;生物防治
-
郭予元院士在小麦害虫预测和治理上的学术贡献-纪念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
作者:陈巨莲;武予清;张勇;范佳;谭晓玲;曹雅忠;苗进;倪汉祥
关键词:郭予元;吸浆虫;小麦蚜虫;发生期和程度预测;小麦穗期保护;复合防治指标
-
河南原阳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发生动态与虫源性质分析
作者:段云;陈琦;苗进;董嘉欣;王高平;武予清
关键词:粘虫;劳氏粘虫;灯光监测;种群动态;虫源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