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生态区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从党
作者: 杨从党;李刚华;李贵勇;夏琼梅;邓安凤;刘正辉;王绍华;凌启鸿;丁艳锋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立体生态区;水稻定量促控;增产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2 年 45 卷 10 期
页码: 1904-191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检验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术(RP)的适应性,并探索其增产机理。【方法】于2008—2009年在云南省6个生态区,以当地的主栽品种为材料,设置RP技术与常规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调查叶龄、茎蘖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在6个生态区RP技术显著增产,2008年籼、粳稻分别增产16.0%和15.8%;2009年分别增产18.3%和15.3%;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RP技术增加穗肥的用量促进了颖花的分化并降低了颖花的退化,从而促进大穗的形成,提高了穗粒数。【结论】RP技术通过降低基本苗和高峰苗提高茎蘖成穗率,获得更多的有效穗,通过重施穗肥促进大穗的形成,显著扩大库容量,最终获得高产。基于此提出了不同生态区12 t.hm-2水稻高产的群体指标。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水稻沟台栽培技术的增产效应研究. 甄英肖,扈传禹. 2004
[2]水稻沟台栽培技术的增产效应研究. 杜卫军,刘书起. 1998
[3]化控在水稻中位蘖优势利用中的应用研究初报. 鲁雪林,周汉良,马素芬. 1998
[4]劲丰对水稻植株性状的影响和增产效果. 杨文飞,高定如,吴传万,王伟中. 2011
[5]硅钙肥对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效果初探. 杨洁. 2017
[6]辽宁省水稻生产现状及增产因素分析. 闫立萍,葛立群,贾可. 2017
[7]激健复合肥和激健助剂对水稻减肥减药增产效应研究. 张文超,吕亮,陈展鹏,涂军明,蔡正军,姜干明,陈杰,曹志刚,张群,金红梅,张欣,李成芳,张舒. 2022
[8]不同栽培模式对云南高产区水稻产量形成影响分析与应用. 罗萍,刘曜榕,王怀义,杨从党,黄俊杰,杨海士,李刚华. 2021
[9]脱落酸·吲哚丁酸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 肖亮,毛建辉,卢代华,曾华兰,何炼,汪世元,姚琳. 2008
[10]硅肥对水稻的应用效果初探. 王旭伟,张尧锋,孙健,庄亚其,周宏. 2002
[11]水稻种衣剂增产效果分析. 刘怀珍,黄庆,陈友订,陆秀明,陈荣彬,陈文丰. 2004
[12]“大粒硅”肥对水稻的抗倒与增产效果初报. 戴培进,胡时友,周家武,丁心慧,严新圣,贾平安,徐岚. 2009
[13]水稻无叶枕基因克隆及应用研究. 许永汉,彭建斐,邓敏娟,吴学龙,鲍烈明,陈锦清,金卫. 2010
[14]新型海藻水稻专用叶面肥对不同品种水稻的增产效应. 张运红,孙克刚,和爱玲,杜君,张起义. 2016
[15]除草杀虫药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周艳,万强. 2015
[16]4种农药对水稻的生长调节作用和增产效应. 张舒,吕亮,常向前,杨小林,陈其志,袁斌. 2011
[17]“思福”大量元素叶面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试验. 刘兆贵,张琳,李庆和,刘枫. 2011
[18]基于农学效应的福建省水稻氮磷钾施肥限量标准. 李娟,章明清,章赞德,张立成,姚宝全,沈金泉. 2019
[19]“国科”复合生物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阮新明,苏泽胜,施伏芝,罗志祥,占新春. 2002
[20]江西省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试验示范. 曹开蔚,黄大山,黄农荣,程飞虎,胥木林.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两个柠檬品种叶片离区响应乙烯利处理的转录组分析
作者:董美超;尹拓;周东果;张汉尧;杨帆;王绍华;龙春瑞;付小猛;刘红明;郭莉娜;李丹萍;高俊燕
关键词:柠檬;落叶;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
-
提升云南省粮食产能路径的对策建议
作者:杜春燕;李贵勇;李梁;李冬梅;唐婷;王雪娇
关键词:提升;云南;粮食产能;路径
-
性诱剂和赤眼蜂防控云南保山水稻二化螟田间试验
作者:秦得强;吴永丽;李贵勇;杨从党;罗雁婕;沈云峰;何成兴;吴文伟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生物防治;性信息素;赤眼蜂
-
云南旱直播稻田土壤封闭除草剂的筛选
作者:朱海平;王耀伟;李如会;田淑玲;欧阳怡平;李秉菊;杨从党
关键词:水稻;除草剂;除草效果;产量;效益
-
大蒜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培肥和杂交水稻产量的影响
作者:李贵勇;朱海平;夏琼梅;龙瑞平;邓安凤;杨久;朱建宇;杨从党
关键词:大蒜秸秆还田;土壤培肥;杂交水稻;产量
-
贵州山地杂交籼稻区水分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作者:江学海;李刚华;陆波;罗德强;刘正辉;李敏;蒋明金;陈永莲;丁艳锋
关键词:气候变化;杂交籼稻;生育时期;水分亏缺;时空变化
-
杂交玉米良禾367不同叶龄施氮效应研究初探
作者:罗萍;刘曜榕;王怀义;滕松;高永贵;岳超;杨从党;李刚华
关键词:良禾367玉米;叶龄模式;精确定量施氮技术;产量;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