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季渤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雪

作者: 张雪;王俊;马武;王宏;高燕;刘克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渤海;秋季;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赤潮

期刊名称: 海洋学报(中文版)

ISSN: 0253-4193

年卷期: 2020 年 42 卷 008 期

页码: 89-100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基于2014年秋季在渤海进行的水文、化学和生物方面的综合大面调查,研究了渤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结果显示:2014年渤海秋季共鉴定浮游植物3个门42属96种,其中以硅藻为主,为34属79种,占总物种的82%;甲藻门7属16种,占总物种的17%;金藻门1属1种.其中,角毛藻属的种类最多,共17种;其次为圆筛藻属,共13种.浮游植物总细胞丰度介于(0.71~72.15)×104 cells/m3,平均为13.88×104 cells/m3,硅藻与甲藻细胞丰度比值为2:1,硅藻在莱州湾的细胞丰度极显著高于其他海区,甲藻在渤海中部海区的细胞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威氏圆筛藻(C.wailesii)、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渤海秋季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分布不均,局部海域由于单一优势种过量繁殖多样性降低,低值区分布于辽东湾和渤海海峡海域.与历史同期资料对比,渤海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出现明显的物种演替现象,甲藻中的角藻逐渐兴起,其在渤海中部及辽东湾的优势地位已经超过角毛藻属和圆筛藻属,渤海秋季局部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已经由硅藻控制转为硅藻和甲藻共同控制.

分类号: S932

  • 相关文献

[1]东海近海春季赤潮发生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系. 徐兆礼. 2004

[2]赤水河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闵文武,黄福江,王伟. 2021

[3]珠江口南沙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 袁梦,汤勇,徐姗楠,陈作志,杨玉滔,江艳娥. 2017

[4]渤海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主要增殖放流鱼类的资源量变化. 单秀娟,金显仕,李忠义,陈云龙,戴芳群. 2012

[5]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变化(1959~2015). 栾青杉,康元德,王俊. 2018

[6]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 李忠义,吴强,单秀娟,王新良,金显仕. 2017

[7]渤海越冬场渔业生物资源量和群落结构的动态特征. 邓景耀,金显仕. 2001

[8]渤海鱼类群落结构关键种. 李忠义,吴强,单秀娟,杨涛,戴芳群,金显仕. 2018

[9]渤海夏季甲壳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 吴强,李忠义,王俊,单秀娟,金显仕. 2018

[10]万山群岛海域网采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戴明,刘华雪,吴风霞,巩秀玉,廖秀丽,黄洪辉. 2019

[11]2013年春季南沙海域不同水团中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戴明,巩秀玉,刘华雪,廖秀丽,齐占会,黄洪辉. 2015

[12]赤潮过程中“藻-菌”关系研究进展. 周进,陈国福,朱小山,陈璐,蔡中华. 2014

[13]长江口外赤潮频发海区水文分布特征分析. 朱德弟,潘玉球,许卫忆,陈巧云. 2003

[14]基于卫星遥感的赤潮信息提取研究进展. 伍玉梅,王芮,程田飞,唐峰华,张胜茂. 2019

[15]2017年春、夏季黄海35°N共发的绿潮、金潮和赤潮. 孔凡洲,姜鹏,魏传杰,张清春,李继业,刘一霆,于仁成,颜天,周名江. 2018

[16]危害水产养殖的一种赤潮品种的预报. 曹立业. 1996

[17]赤潮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李春强,刘志昕,常明进,朱白婢,彭明. 2006

[18]海洋浮游细菌在东海赤潮高发区的分布与活性. 王新,李志江,郑天凌. 2010

[19]椒江口海域浮游植物与富营养化的关系. 孙鲁峰,徐兆礼,邢小丽,康伟. 2012

[20]大鹏湾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的生态与赤潮. 陈玮. 199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