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吸收效应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孙岩
作者: 孙岩;乔月彤;赵强;胡延峰;朱英华;赵培国;宋立成;夏海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豆科作物;间套作;氮素利用效率;根际生命共同体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科学
ISSN: 1002-1302
年卷期: 2024 年 10 期
页码: 21-2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可以提高作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能力,从而提高土地利用当量比和耕地产能。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吸收的表观现象,包括氮素吸收量、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等指标,以及相关机制进行归纳总结。诸多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可以提高玉米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增长幅度分别在6.0%~57.5%、2.6%~52.6%和14.0%~64.2%之间,而与玉米全生育期共生间作的大豆、花生和豌豆等作物则受到抑制,蚕豆等套作豆科作物(整个生育期中的部分时间与玉米共生,通常与玉米错期播种/收获)则受到促进。关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高效吸收的机制可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种间竞争作用,由于玉米对氮素的竞争大于豆科作物,促进玉米对氮素的优势吸收;二是作物根系相互作用和土壤微生物的存在,促进养分循环和作物之间的氮素转移,豆科作物固定的氮素可以被玉米吸收利用;三是豆科作物结瘤增加,固氮基因表达增强,提高了自身固氮能力。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下一步需要加强在田间多场景(作物品种类型不同、土壤肥力梯度不同等)条件下的原位研究,从根际生命共同体(根系-土壤-微生物)作用机制以及种间地上相互作用-地下相互作用互馈的角度,更加全面和准确地阐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高效吸收的机制,并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关键调控技术的研发,让传统间套作在现代农业中继续发光发热,赓续农耕文明。
分类号: S513`S344.2`S344.3
- 相关文献
[1]向日葵和马铃薯间作条件下氮素的吸收和利用. 董宛麟,于洋,张立祯,潘志华,苟芳,邸万通,赵沛义,潘学标. 2013
[2]毕节地区马铃薯不同间套作的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王文秀,成马丽,聂宗顺,蒋燕,肖丽,王惠,何庆才. 2003
[3]间套作和施磷对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和体内磷素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夏海勇,赵建华,王志刚,刘红亮,师永沿. 2015
[4]黄淮海农区集约种植制度的超高产特性研究. 赵秉强,张福锁,李增嘉,李凤超,劳秀荣,史春余,董庆裕,张骏,刘嘉军,杨恩学. 2001
[5]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对间作玉米籽粒Fe,Mn,Cu和Zn浓度及地上部累积量的影响. 夏海勇,赵建华,孙建好,薛艳芳,Tristan Eagling. 2013
[6]麦玉豆全年复种方式与供N水平及分配重心的平衡关系. 何元农,黄建斌,王清华,何言章. 1993
[7]晋南半夏与小麦玉米间套作模式研究. 曲运琴,姚勇,任东植,张福红. 2012
[8]套作夏玉米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赵秉强,张福锁,李增嘉,李凤超,史春余,张骏,张新春,申加祥,潘海军,赵甲美. 2003
[9]间作绿肥作物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张久东,包兴国,曹卫东,车宗贤,胡志桥,卢秉林. 2013
[10]小麦行间冬副作物与麦玉豆复种系统生产力的关系. 何元农,何言章,王清华. 1992
[11]小麦-西瓜-玉米高效种植模式的优势分析及优化建议. 李宝深,黄成东,刘全清. 2010
[12]玉米间套作物群体的研究. 朱金庆,徐明时,褚田芬,叶凤鸣. 1992
[13]玉米氮素利用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王大铭,丛媛媛,陈亮. 2013
[14]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对减施氮肥的响应. 王荣焕,陈传永,徐田军,赵久然,吕天放,刘月娥,刘秀芝,刘春阁. 2018
[15]控释氮肥适量减施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肖艳华,赵胤凯,刘慧涛,万成山. 2023
[16]氮肥运筹方式对土壤无机氮变化、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张林,武文明,陈欢,陈洪俭,彭晨,王世济,曹承富. 2021
[17]氮肥后移条件下减量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隋阳辉,王大为,王延波. 2021
[18]长期施肥对氮素利用以及土壤剖面氮素分布、积累的影响. 张秀芝,李强,高洪军,彭畅,高纪超,焦云飞,朱平. 2023
[19]不同施氮模式对夏玉米生长、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晓菁,李中方,臧贺藏,张杰,胡峰,李国强,冯晓,赵晴,郑国清. 2015
[20]不同基因型玉米根系特性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王敬锋,刘鹏,赵秉强,董树亭,张吉旺,赵明,杨吉顺,李耕.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东北春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1的分子检测及其抗性分析
作者:唐婧泉;刘文林;孙岩;杨淑萍;李禹尧;孙丹;王翔宇;张宏纪
关键词:小麦;Sr31基因;分子标记;1BL/1RS易位系;田间抗病性
-
NO_3~–缓解小麦根部NH_4~+毒性机理
作者:刘笑;杜琬莹;张云秀;唐成名;李华伟;夏海勇;樊守金;孔令安
关键词:能量代谢;发酵;根;三羧酸循环;小麦
-
俄罗斯春小麦抗白粉病基因检测及其组成分析
作者:刘文林;张宏纪;孙岩;唐婧泉;杨淑萍;李禹尧;尚佳薇;刘英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抗病基因;分子标记
-
优质玉米新品种龙单246的选育及高产制种技术
作者:李云龙;李树军;刘利锋;蔡泉;孙岩;李昕;李思楠;张建国
关键词:玉米;龙单246;选育;制种
-
玉米单交种淄玉906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与推广
作者:卢振宇;贾代成;孙秀枝;王秋红;刘霞;宋立成;宋元瑞;张超;张贵香
关键词:淄玉906;玉米单交种;选育;栽培技术;品种推广
-
中国玉米种子质量:十年变迁和未来展望
作者:鲁苗苗;辛婷婷;贾濡;张佳欣;李贺勤;赵延明;张海艳;李朝霞;裴玉贺;赵美爱;韩登旭;袁志鹏;张巧巧;李莉;陈全全;杜雪梅;薛艳芳;夏海勇;刘铁山;汪黎明;何军光;马云国;王宝卿;陈景堂;宋希云;岳海旺;顾日良;王建华;江绪文
关键词:玉米;种子质量;种子活力
-
中筋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龙辐麦194
作者:杨淑萍;刘文林;孙岩;张宏纪;唐婧泉;李禹尧;王翔宇
关键词:小麦;诱变育种;龙辐麦194;高产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