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全量还田下连作晚稻不同栽培方式比较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闫川

作者: 闫川;范天云;郑学强;阮关海;陈珊宇;徐彬彬;洪晓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方式;连作晚稻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11 年 27 卷 05 期

页码: 80-8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应用早稻秸秆全量还田和连作晚稻轻简化栽培技术是当前发展新型农作制度和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措施。此研究对早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连作晚稻手移栽、机插和抛秧3种栽培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连作晚稻手移栽栽培方式产量最高,机插次之,抛秧的产量最低。但手移栽栽培方式的产量与机插处理的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与抛秧栽培方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手移栽处理相比,机插处理抽穗期、成熟期、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含量均相近,且手移栽与机插栽培方式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抛秧。秸秆还田降低了3种稻作方式的有效分蘖数,抛秧处理的差异最大。此外,与手移栽和抛秧相比,机插栽培方式显著节本省工。综合来看,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插稻表现高产稳产、省工节本,是浙江省双季稻区值得推广的栽培方式,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分类号: S511.33

  • 相关文献

[1]不同土壤背景下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解文孝,李建国,刘军,吕军,梁传斌,史鸿儒,李蒙杉. 2021

[2]轮耕对吉林省西部春玉米田土壤团聚体和产量的影响. 王周,李强,焦云飞,高洪军,张秀芝,朱平,彭畅. 2022

[3]影响稻茬麦出苗的关键因子与应对措施. 杨四军,顾克军,张恒敢,张斯梅,张传辉. 2011

[4]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玉米磷素吸收特征与磷肥适宜用量研究. 逄娜,程松,李兴吉,侯建勋,梁尧,张水梅,任军,刘剑钊,梁运江,蔡红光. 2022

[5]江南双季稻区再生稻秸秆全量还田机械化种植模式. 张俊,邓达孙,刘建军,周文喜,黄欠如,张卫建. 2021

[6]东北冷凉气候区玉米秸秆还田现状及展望. 刘春光,胡水清清,马襄鸿,于洋,程正海,岳玉兰. 2024

[7]黄淮海平原区高产粮田秸秆全量还田小麦优化施肥. 张晓冬,李湛,王猛,王勇,隋学艳. 2016

[8]1GJH-350秸秆全量还田作业机的设计. 王晨平. 2021

[9]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赵永强,徐振,张成玲,杨冬静,孙厚俊,谢逸萍. 2017

[10]秸秆全量深翻还田条件下玉米钾素吸收特征及钾肥适宜用量研究. 程松,王一莹,刘培兴,张水梅,张畅,刘剑钊,梁尧,袁静超,范围,李晓林,蔡红光. 2024

[11]欧润尼有机缓释肥在连作晚稻甬优538上的施用效果. 徐根武,李若晨,吕健飞,吴璀献,吴春艳. 2018

[12]甬优538连作晚稻机插产量10.5t·hm~(-2)栽培技术. 孙雄彪,金志杰,吕长其,谢奇歼,陈惠哲. 2016

[13]2005年稻飞虱暴发情况、成灾原因及2006年控制对策. 傅强,张志涛. 2006

[14]连作晚稻无土基质育秧机插效果. 胡润,王佳佳,秦叶波,王子民,欧阳由男. 2013

[15]浙江省连作晚稻产量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张玉屏,陈惠哲,周爱珠,金武昌,周正春,朱佰明,朱德峰. 2008

[16]浙江省连作晚稻产量水平及其种植差异分析. 张玉屏,朱德峰,林贤青,陈惠哲,金武昌,吴树业. 2009

[17]优质高产籼粳杂交稻新组合嘉丰优27的选育. 金浩晶,厉伟杉,郑利欣,曹郁青,董国军. 2024

[18]不同品种连作晚稻钾素生理效率差异机理的初步研究. 符建荣,詹长庚,姜丽娜,倪竹如. 1996

[19]连作杂交晚稻长秧龄机插基本苗数调控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兰天明,李慧,武辉,陈惠哲,张玉屏,向镜,张义凯,王志刚,王亚梁. 2023

[20]多效唑处理连作晚粳稻浙粳88秧苗的效果. 应武,李连松,戈长水,张小明.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