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调节剂对大豆-玉米间作模式中玉米产量和抗倒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严旖旎

作者: 严旖旎;单海勇;刘旭杰;张晋;石晓旭;石吕;刘建;杨美英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倒伏;茎秆强度;根系活力;产量

期刊名称: 核农学报

ISSN: 1000-8551

年卷期: 2024 年 009 期

页码: 1805-181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解决江苏沿江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易倒伏的问题,2022—2023年在江苏省如皋市薛窑基地,以普通玉米品种江玉877和大豆品种通豆13为材料,采用玉米大豆“2+4”的间作模式,以喷施清水为对照,分别在苗期和第7叶展开期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单独喷施多效唑、烯效唑、玉必施,三种调节剂和芸苔素内酯联合喷施),研究其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条件下玉米茎秆强度、倒伏率、根系活力和产量等的影响,探索有利于增强玉米抗倒伏性能的调节剂配施方案。结果表明,第7叶展开期喷施玉必施加芸苔素内酯处理(V7-R6)对大豆-玉米间作模式下玉米抗倒性能提升效果最好。与喷施清水处理相比,V7-R6处理下玉米成熟期的茎秆抗折力(SBR)、成熟期根系活力和茎粗分别增加55.0%、19.9%和14.3%;从而使得根倒率和总倒伏率分别降低8.2和8.9个百分点,株高和穗位高分别降低11.3%和8.6%。同时,V7-R6处理下玉米产量提升幅度最大,较喷施清水处理提高28.4%(均为两年平均值)。综上,在复合种植条件下的玉米生长过程中,于第7叶展开期喷施玉必施加芸苔素内酯处理能获得较好的抗倒性能和较高的产量,可在大田生产中进一步推广。本研究结果为生产调节剂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分类号: S513%S565.1

  • 相关文献

[1]玉米生理成熟后倒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薛军,王群,李璐璐,张万旭,谢瑞芝,王克如,明博,侯鹏,李少昆. 2018

[2]玉米生理成熟后倒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薛军,王群,李璐璐,张万旭,谢瑞芝,王克如,明博,侯鹏,李少昆. 2018

[3]大豆耐密植相关性状遗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朱金龙,刘锦宇,朱晓斌,高祎,吴士浩,徐坤,刘大军,夏正俊. 2023

[4]青稞抗倒伏性状的基因型差异. 白羿雄,姚晓华,姚有华,吴昆仑. 2019

[5]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密植高产玉米适宜追氮次数研究. 毛圆圆,薛军,翟娟,张园梦,张国强,明博,谢瑞芝,王克如,侯鹏,李召锋,李少昆. 2022

[6]种植密度对重庆地区玉米产量及茎秆强度的影响. 李鸿,周茂林,李晔,蒋志成,冯定明. 2021

[7]新型膦酸盐类化合物(DHEAP)对春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张倩,周繁,赵威,谭伟明,李炜,来永才,张明才,李召虎,段留生. 2014

[8]玉米倒伏和扶直的产量效应研究. 曹铁华,梁烜赫,李刚,任军,王洪君,陈宝玉,王立春. 2013

[9]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裴志超,张伟强,周继华,郎书文,王俊英,张蒙飞. 2019

[10]苗期摘叶对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邹晓锦,李永铁,徐嘉翼,宫亮,孙孝丹,张银环,王旭东,李月红,杨金泽,吕林辉,王志海,冯良山. 2024

[11]喷施“金得乐”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刘强,刘铁山,姜东元,张成华,董瑞. 2009

[12]灌浆期风灾倒伏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曹庆军,曹铁华,杨粉团,Lamine Diallo,李刚,王立春. 2013

[13]不同玉米品种最适种植密度研究. 韦志海,吴永升,杨耀迥,劳赏业,黄春东,侯青光,张述宽,李体琛. 2014

[14]不同施钾量处理对玉米倒伏率、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宋英博. 2021

[15]硅钙肥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张磊,王玉峰,陈雪丽,谷学佳. 2011

[16]2013年倒伏对夏玉米产量影响试验报告. 王峥,张宾,李华伟. 2016

[17]化控剂对东北春玉米抗倒伏性能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郝玉波,于洋,钱春荣,宫秀杰,李梁,姜宇博,来永才,葛选良,赵杨. 2017

[18]化控剂对东北春玉米抗倒伏性能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郝玉波,于洋,钱春荣,宫秀杰,李梁,姜宇博,来永才. 2017

[19]倒伏对玉米籽粒灌浆进度及产量的影响. 卜俊周,岳海旺,谢俊良,彭海成,张洪彬. 2010

[20]黄淮井灌区不同基因型夏玉米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孙彬,张伟强,丁鹏飞,刘见,臧海涛,赵犇,秦安振,宁东峰,刘战东,肖俊夫.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