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香育种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利民

作者: 王利民;张和臣;符真珠;冯乃曦;王慧娟;李艳敏;王二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牡丹;次生代谢途径;花香育种

期刊名称: 分子植物育种

ISSN:

年卷期: 2023 年 012 期

页码: 3998-400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花香的物质基础是花器官不同部位产生的易挥发次生代谢产物,这些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包括萜类、苯环型/苯丙素类、脂肪酸衍生物和烷烃类等,它们的代谢途径和控制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已有许多研究。花香是牡丹的重要观赏性状之一,研究表明萜类化合物、苯环型/苯丙烷类化合物、脂肪酸衍生物等是牡丹花香的主要成分,但有关牡丹特征花香成分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和关键基因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深入进行牡丹不同种和品种特征花香主成分及其合成生物途径研究,对于牡丹的育种和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合论述了花香物质的生物合成及目前关于不同牡丹种或品种的花香研究成果,为开展牡丹几类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合成代谢的遗传规律研究,利用花香挥发性主成分差异较大的亲本进行杂交获得香气特征显著的杂交后代和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牡丹花香进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分类号: S685.11

  • 相关文献

[1]牡丹温室内催花栽培技术. 邵小斌,朱朋波,陈翠竹,刘兴满,徐艳. 2008

[2]部分牡丹花粉粒超微结构的研究初报. 曾秀丽,代安国,李青,次仁卓嘎,龚君华,谢玲. 2009

[3]10个牡丹品种在杭州避雨栽培下的引种表现. 马广莹,邹清成,刘慧春,周江华,朱开元,詹菁. 2014

[4]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胚胎培养研究进展. 殷丽青,田莉,陈敏敏,张永春,孙翊,蔡友铭. 2019

[5]如何加快临夏牡丹产业化的发展. 王世全,周安安,孔芬,贺欢. 2017

[6]牡丹休眠研究进展. 徐梦岚,符真珠,张和臣,武荣花. 2021

[7]芍药籽油理化性质测定及与牡丹籽油比较分析. 马广莹,史小华,邹清成,朱开元,刘慧春,周江华,张加强. 2017

[8]牡丹试管苗生根前后的转录组分析. 符真珠,徐梦岚,袁欣,王慧娟,李艳敏,张和臣. 2020

[9]不同遮阴对牡丹花期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岳高峰,韩志强,薛志伟,刘辉,马丽婷. 2020

[10]滇西北不同居群牡丹种子性状综合评估. 苏泽春,李兆光,和桂青,徐天才,薛润光. 2017

[11]北京地区牡丹秋季嫁接繁殖技术. 田媛媛,张秀新,王顺利,任建武. 2015

[12]避雨栽培下“凤丹白”籽油提取及理化指标分析. 马广莹,邹清成,刘慧春,朱开元,史小华. 2015

[13]牡丹开花调控转录因子基因PsCOL4的克隆、表达与系统进化分析. 王顺利,薛璟祺,朱富勇,张萍,任秀霞,刘传娇,张秀新. 2014

[14]牡丹5个管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系统进化分析中的应用. 王顺利,薛璟祺,任秀霞,李丹丹,杨若雯,曾秀丽,张秀新. 2016

[15]确认梅花、牡丹为中国双国花的探讨. 何相达,何九江,江波,姜雨涵,袁蒲英. 2020

[16]‘凤丹’牡丹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优化和再生体系的建立. 刘蓉,慈惠婷,任秀霞,高洁,王顺利,张秀新. 2022

[17]部分引进牡丹品种的形态多样性. 周波,江海东,张秀新,薛璟祺,石颜通. 2011

[18]牡丹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控. 赵伟,李卫文,储转南,彭星星,汤博,董玲,刘水,赵淑梅. 2019

[19]牡丹的营养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张佩佩,潘运国,韩伟,刘晓,邱登林,阴卫军,陶海腾,杜方岭. 2012

[20]野生牡丹种质资源现状及保护建议. 王顺利,卢睿雯,任秀霞,薛璟祺,王芳,张秀新.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