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甲酰基脲类和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戴芬

作者: 戴芬;吴声敢;王强;赵学平;吴长兴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昆虫生长调节剂(IGR);苯甲酰基脲类;苯甲酰基肼类;棉铃虫;中毒症状;触杀毒力;胃毒作用;混合增效

期刊名称: 浙江农业学报

ISSN: 1004-1524

年卷期: 2000 年 12 卷 06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研究了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苯甲酰基脲类 (氟铃脲 )和双苯甲酰基肼类 (抑食肼和虫酰肼 )昆虫生长调节剂 (IGR)及其混用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和作用方式。供试 3龄幼虫经氟铃脲点滴处理后 ,逐渐表现活动缓慢、反应迟钝、取食减少 ,最终死亡。死亡幼虫体壁薄而易破 ,头部背面呈现明显突起的白色透明水泡状 (易破体并有体液流出 ) ,部分虫体黑化 ,表现明显的蜕皮障碍。 3龄幼虫经抑食肼处理后 ,最先也表现为行为迟缓、食量减小 ,最终死亡的幼虫虫体缩小并发黑 ,部分存活的幼虫 2d后即蜕皮。氟铃脲与抑食肼混合处理后 ,部分试虫呈现氟铃脲的中毒症状 ,部分试虫则表现抑食肼中毒症状 ,少量个体两种症状并发。氟铃脲对棉铃虫 3幼虫的LD50 值 (点滴法 )和 1龄幼虫的LC50 值 (叶片法 )分别为 0 .74 34 μga .i./头和 2 .0 592mg/L ,表现出很强的触杀作用和胃毒作用 ;虫酰肼对棉铃虫 1龄幼虫也具有较强的胃毒作用 ,LC50 值为 2 5.2 576mg/L ;抑食肼对棉铃 3龄幼虫触杀毒力很弱 ,LD50 值超过 39.3633μga .i./头。氟铃脲与虫酰肼混合处理后 ,对棉铃虫的作用以相互独立作用为主 ,但氟铃脲 1mg/L加虫酰肼 5mg/L则呈现增效作用。

分类号: S435.62

  • 相关文献

[1]新农药-氟氯氰菊酯. 王智. 2000

[2]新型杀虫剂-丰棉丹. 王智. 1995

[3]两类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棉铃虫毒性研究. 陈琳,戴芬,柳建国,王强. 2003

[4]昆虫生长调节剂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吴钜文. 2002

[5]果园两种新杀螨剂使用技术. 孙瑞红. 2010

[6]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生物活性的测定. 郭志刚,安静杰,高占林,党志红,潘文亮,袁文龙,李耀发. 2019

[7]7种农药对家蚕的毒性评价及中毒症状学观察. 王静,朱九生,高海燕,余清军,乔雄梧. 2010

[8]十种常用杀虫剂对不同龄期家蚕的急性毒性试验. 谢道燕,田梅金,柴建萍,刘永光,倪婧,江秀均,罗雁婕. 2013

[9]施钾水平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鲁剑巍,陈防,刘冬碧,万运帆,曹一平. 2000

[10]新型“瘦肉精”苯乙醇胺致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王瑞国,苏晓鸥,樊宇飞,刘萌,肖志明. 2012

[11]4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不同剂型对斑马鱼急性毒性效应. 蒋红云,张兰,张燕宁,毛连刚. 2016

[12]家蚕中毒的原因剖析及防治措施. 何静,余文中,韩陈敏,韩世玉,胡仕叶,杜应成. 2024

[13]不同施铜水平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杨清. 1993

[14]25种农药对家蚕的毒性评价和中毒症状观察. 司树鼎,王开运,林荣华,马惠,李元涛. 2007

[15]氟啶虫胺腈、乙基多杀菌素及其混剂对地熊蜂的毒性及风险评估. 周浩,邵莒南,翟一凡,吴光安,陈浩,门兴元,于毅,郑礼. 2017

[16]六种杀虫剂对甘薯小象甲的触杀毒力测定. 雷剑,王连军,苏文瑾,柴沙沙,杨新笋. 2019

[17]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新菠萝灰粉蚧的毒力. 莫秀芳,冯岗,叶火春,贺春萍,吴伟怀,黄兴,曾鑫年,易克贤. 2019

[18]5种植物精油对小菜蛾幼虫的触杀作用及两种酶活性的影响. 孙红霞,占志雄,吴珍泉,黄玉清. 2008

[19]六种杀虫剂对扶桑绵粉蚧的毒力和防治效果. 昝庆安,闫鹏飞,毛加梅,柏天琦,邓裕亮,张宏瑞. 2016

[20]荔枝蝽臭液对4种蚜虫的药效研究初报. 江军,赵冬香,王爱萍.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