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和施肥水平对小麦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聂胜委

作者: 聂胜委;张巧萍;许纪东;王建超;张浩光;陈朝霞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耕作方式;施肥水平;光合特性;小麦叶片

期刊名称: 山西农业科学

ISSN: 1002-2481

年卷期: 2023 年 51 卷 007 期

页码: 728-734

摘要: 2017-2019年研究立式旋耕和常规旋耕下施肥、不施肥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从光合生理的角度解释耕作和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立式旋耕能增加产量,较常规旋耕在不施肥条件和施肥条件下分别增产2.4%~34.1%、6.0%~10.2%.不施肥条件下,立式旋耕可提高返青拔节期、灌浆期(旗叶)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灌浆期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及PSⅡ活性;灌浆期旗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较常规旋耕分别提高 6.33~9.89 μmol/(m2·s)、1.40~2.73 mmol/(m2·s)、0.70~0.16 μmol/mmol,其中,Pn、Tr在2018年显著提高;胞间CO2浓度(Ci)较常规旋耕降低8.67~12.86 μmol/mol,对实际光化学效率、气孔导度(Gs)影响规律性不明显.施肥条件下,立式旋耕能提高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旗叶实际光化学效率;灌浆期旗叶Pn、Gs、Tr较常规旋耕分别提高 3.30~6.42 μmol/(m2·s)、0.11~0.38 mmol/(m2·s)、1.21~1.82 mmol/(m2·s),其中,Gs、Tr显著提高;对PSⅡ活性、Ci、WUE影响不显著.总之,立式旋耕((30±5)cm)较常规旋耕((12±5)cm)能改善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增加产量.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不同施肥水平下花生品种的耐瘠性及光合特性研究. 陈志德,刘瑞显,沈一,刘永惠,沈悦,王晓军. 2018

[2]不同施肥和栽培密度对双高大豆品种牡丰7号光合特性的影响. 王玉莲,杨克军,任海祥,童淑媛,宗春美. 2011

[3]不同肥力水平下糜子生长状况及农田小气候特征比较. 张盼盼,周瑜,宋慧,乔治军,王海岗,郑殿峰,冯佰利. 2015

[4]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友军,吴金芝,黄明,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 2006

[5]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叶片冠层光合特性的影响.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瑞平,李伟堂,李征,胡庆生,杨秀梅. 2012

[6]长期耕作方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何建宁,于振文,石玉,赵俊晔,张永丽. 2017

[7]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和氮肥配施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孙铭泽,王法宏,冯波,司纪升,张宾,李升东,王峥,孔令安. 2013

[8]自主研究发明的成像光谱仪近地应用及建模初探. 马智宏,王北洪,朱大洲,黄文江. 2010

[9]小麦春季喷施硼肥促高产. 吴玉光. 2011

[10]小麦叶片胁迫状态下的高光谱图像特征分析研究. 张东彦,张竞成,朱大洲,王纪华,罗菊花,赵晋陵,黄文江. 2011

[11]数学形态学在作物病害图像预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刘立波,赵春江,吴华瑞,高荣华. 2013

[12]小麦叶片蛋白质组的2D-LC分离及NanoLC-MS/MS分析. 潘映红,徐琴,罗继,徐世昌,赵奎军. 2009

[13]用光谱反射率诊断小麦水分状况的可行性分析. 田庆久,宫鹏,赵春江,郭晓维. 2000

[14]小麦叶片cDNA-AFLP扩增反应体系的优化. 李剑峰,张跃强,樊哲儒,王岩军,王浩,曲延英,范玲. 2010

[15]适用于小麦叶片蛋白质组分析的样品制备方法. 刘伟霞,潘映红. 2007

[16]小麦叶片中1种降解Rubisco大亚基的蛋白酶鉴定. 吴蔚,陈晓,张鹏,郑斯旻,吴文,郭金贺,徐朗莱,芮琪. 2015

[17]小麦叶片胞间液蛋白质组初步分析. 孟庆石,徐世昌,潘映红. 2010

[18]一种简易高效的小麦叶片胞间液蛋白提取方法的建立. 张朝,严伟,徐世昌,潘映红. 2011

[19]基于NURBS曲面的小麦叶片三维可视化研究与实现. 李书钦,诸叶平,刘海龙,李世娟,刘丹. 2016

[20]小麦叶片蛋白质组的2D-LC分离及Nano LC-MS/MS分析. 潘映红,徐琴,罗继,徐世昌.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