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致病力棉花黄萎病菌菌株在线粒体基因组存在差异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金祥

作者: 王迪;李颖;简桂良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菌;同工酶;线粒体DNA;RAPD

期刊名称: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1000-2839

年卷期: 2004 年 21 卷 0z1 期

页码: 155

摘要: 本实验从患病棉苗分离得到五株棉花黄萎病菌菌株,分别命名为V55-2,V55-1,V55-4,V250和V991.发现它们在培养特征和致病力上差异明显.选择致病力差异较大的2个菌株V250和V991,进行5种同工酶分析表明:致病力强的菌株V991中没有检测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存在,脂酶的酶谱也比V250缺少一条RF值为0.26的酶带.选用43种10 BP的随机引物,对它们线粒体DNA进行RAPD分析.引物OPT-01得到PCR产物差异明显,在以V991为模板的PCR产物中发现一条约1.1 KB的差异片段.经对其测序分析,并于GENBANK中进行同源搜索.尚未发现其编码相关基因.本实验证明,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不同致病力的棉花黄萎病菌株确实存在生理代谢的差异,而差异的产生,不仅与其核基因组编码的基因有关,而且他们表型的差异很有可能还来源于线粒体基因组.目前正扩大菌株数量,做进一步验证.

分类号: S432

  • 相关文献

[1]不同致病力棉花黄萎病菌菌株在线粒体基因组存在差异. 王迪,李颖,简桂良. 2004

[2]分子生物技术在确定物种迁移后遗传变异中的应用. 沈禹颖,侯扶江. 2002

[3]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其保持系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 王述彬,罗向东,戴亮芳,陈劲枫,刘金兵,潘宝贵. 2008

[4]辣椒“三系”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 文锦芬,邹学校,朱海山,张竹青,赵凯. 2010

[5]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及其三系的线粒体DNA研究. 姚方印,李广贤,朱常香,温孚江. 2001

[6]青花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线粒体DNA的提取与RAPD分析. 朱玉英,杨晓锋,侯瑞贤,李式军,吴琴生. 2006

[7]与大白菜细胞质不育相关RAPD特征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张德双,张凤兰,王永健,方智远. 2006

[8]特效植物营养素对水稻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效应初探. 谭锬,梁前进,余素芹,王正询,谢国文,江奕君,高云. 2011

[9]双孢蘑菇液氮保藏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李洪荣. 2011

[10]玉米DNA导入水稻变异后代的研究. 王永斌,赵远玲,闫丽娟,孟庆勇,王广金. 2011

[11]大白菜耐热性分子标记的研究. 郑晓鹰,王永建,宋顺华,李丽,于栓仓. 2002

[12]桑树注入N~+离子后过氧化物同工酶及RAPD分析. 张和禹,吴家喜,赵正龙,张乾德. 2002

[13]离子束诱变桑品种与亲本的同工酶和RAPD比较分析. 徐家萍,刘明辉,汪泰初. 2002

[14]不同地域柳松菇菌株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鲍大鹏,王南,谭琦,陈明杰,郭倩. 2000

[15]灵芝属菌株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唐传红,张劲松,陈明杰,谭琦,曹晖,徐伟,潘迎捷. 2005

[16]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的检测技术. 傅正擎,吴蔼民,顾本康,何孔旺,顾春燕. 2001

[17]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与ISSR遗传变异分析. 袁洪波,艾尼江,赵建军,陈天子,杨郁文,刘蔼民,张保龙. 2013

[18]北方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的RAPD分析与落叶型菌系研究. 王莉梅. 1998

[19]矿物油室温保存棉花黄萎菌的ISSR分析. 杨继娟,张吉光,胡小平,朱荷琴,杨家荣. 2010

[20]棉花黄萎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变异性状的分析. 李志芳,冯自力,赵丽红,师勇强,朱荷琴.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