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田二点委夜蛾不同虫态发生与为害系统调查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全力

作者: 张全力;陈哲;张秋兰;王丽川;张燕;李智慧;郝延堂;姜京宇;董志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二点委夜蛾;不同虫态;主害代;玉米田;虫量

期刊名称: 中国植保导刊

ISSN: 1672-6820

年卷期: 2014 年 34 卷 07 期

页码: 42-4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从二点委夜蛾2代卵开始,以辛集市玉米田为主,对二点委夜蛾进行田间系统调查。6月中旬小麦收获后,在麦秸下潮湿地表、近地面的麦秸秆和枯叶上陆续发现二点委夜蛾卵。6月27日田间调查发现1~3龄幼虫,虫量16头/百株,未发现玉米幼苗被害;7月1日调查,虫量32头/百株,玉米苗被害10%;7月4日,田间虫量40头/百株,玉米苗被害16%。主要以咬断嫩茎和钻蛀玉米幼苗茎基部,造成植株枯死为主;7月7日,田间虫量50头/百株,玉米苗被害率达22%,死亡株率17%,新增加的被害株主要以咬食玉米次生根造成倒伏为主;7月12日调查,田间发现了蛹,尽管虫量达到65头/百株,虫龄也最高,但田间被害率并没有明显增加。由此可见,6月27日至7月7日是该虫为害关键期,以后尽管虫量继续增加,虫龄增长,但是由于玉米苗叶龄大,受害轻。在8月中旬田间调查可见3代幼虫,咬食玉米气生根呈坑状,但未导致倒伏,同期也可见3代蛹。9月中旬在田间发现4代幼虫至收获期。

分类号: S435.13

  • 相关文献

[1]二点委夜蛾主害代为害夏玉米主要虫源及暴发机制分析. 董立,李彦青,马继芳,李立涛,董志平. 2014

[2]稻飞虱种群发生的调查与取样技术. 陆明红,韩兰芝,于福兰,陈法军. 2014

[3]盲蝽类害虫种群密度与危害的调查方法. 曾娟,姜玉英,吴孔明. 2014

[4]甘薯小象甲形态特征及产卵习性观察. 李建忠,涂育文,刘敏,郑泓泽,章金明. 2024

[5]七星瓢虫不同虫态的低温贮藏条件. 王小强,曹馨月,周永航,陈四维,牟方生,蒲德强. 2020

[6]稻飞虱近年发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胡国文. 1996

[7]不同夏玉米品种穗部主要害虫发生现状调查. 陈立涛,王梅娟,潘玉雷,郝玉娟,王永芳,马继芳,董志平,张大鹏,郝延堂. 2019

[8]2005年稻飞虱暴发情况、成灾原因及2006年控制对策. 傅强,张志涛. 2006

[9]广东省稻区越冬代大螟种群动态监测及遗传多态性差异分析. 吴阳刚,袁龙宇,黄德超,李燕芳,肖汉祥,张振飞. 2023

[10]转双价抗虫基因棉花抗棉蚜效果的鉴定. 耿青山,马瑞燕,张锐,闫喜中,刘娜,郭红媛,郭三堆. 2005

[11]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田间防治试验. 胡飞,刘玉军,苏贤岩,胡本进,周子燕,徐丽娜,邱坤,郑兆阳,张启勇,陈爱红,廖辰,王振营. 2020

[12]茶毛虫病毒制剂大面积防治示范的效果. 肖强,殷坤山,唐美君,金伟东. 2004

[13]安阳市夏玉米田主要杂草的调查及防治. 范阳,李茜,肖敬德. 2005

[14]西辽河流域保护性耕作玉米田杂草综合控制技术规程. 路战远,张德健,张向前,程玉臣,张建中,王玉芬,邵德军. 2015

[15]围栏捕鼠技术在天津地区应用研究. 梁红春,兰璞,郭永旺. 2014

[16]玉米田化学除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沙洪玲,迟畅,沙洪林. 2011

[17]施肥对玉米田植物线虫群落组成及垂直分布的影响. 刘伟,许艳丽,潘凤娟. 2011

[18]兰州引黄灌区玉米田杂草群落及生态位研究. 马丽荣,蔺海明,陈玉梁,李荣. 2007

[19]麦垄套种玉米田主要杂草的发生及防除对策. 周青,李茜,范阳,徐淑霞. 2005

[20]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的研究. 潘亚清.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