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双价抗虫基因BmkIT-Chitinase玉米株系的获得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郝曜山

作者: 郝曜山;孙毅;杜建中;王亦学;王铭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花粉介导转化;BmkIT基因;Chitinase基因;双价抗虫基因

期刊名称: 分子植物育种

ISSN: 1672-416X

年卷期: 2012 年 10 卷 02 期

页码: 147-154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通过超声波辅助花粉介导法,将双价抗虫基因BmkIT-Chitinase分别导入以玉米自交系昌7-2及郑58的花粉为受体的不同基因型的自交系中。本研究共处理玉米雌穗1072穗,获得T0代种子1563粒,经卡那霉素初筛,T1代~T4代PCR及SouthernBlot杂交分子跟踪检测共获得20个转化株系,田间抗虫性鉴定表明共有16个转化株系与对照在抗虫性方面有显著差异,且此抗性随着各代稳定遗传。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所获得的转基因玉米株系中大部分材料的农艺性状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除了N55材料及N20-1材料。N55材料的穗位高度与对照相比略低6±0.5cm,而穗粒数增加75±5粒。而N20-1材料百粒重增加5±0.5g。因此,转入此双价抗虫基因对玉米农艺性状影响不是很大。经过分子检测、田间抗虫性鉴定及农艺性状调查我们最终选育了9个转双价抗虫基因昌7-2自交系优良株系,6个郑58转双价抗虫基因自交系优良株系。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转双价抗虫基因大白菜新种质的获得及其抗虫性分析. 兰创业,刘钊,贾晓军,周进. 2016

[2]转水稻OsSIK1基因玉米植株的获得及抗旱性分析. 郝曜山,张欢欢,杜建中,王亦学,孙毅. 2016

[3]基于GFP观察的花粉介导植物转基因方法的细胞学研究. 李娜,孙毅,杨利艳. 2013

[4]基于绿色荧光蛋白观察的花粉介导转化泡桐初探. 杨利艳,冉慧,乔白露,孙毅. 2014

[5]农杆菌浸蘸柱头创制高品质抗虫棉研究. 吴慎杰,李静,史秀梅,张换样,秦丽霞,解晓红,杨晓黎,汤飞宇,李燕娥,焦改丽. 2018

[6]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的抗虫效应及其规律研究. 高宝嘉,王永芳,王进茂,梁海永,杨敏生,张炬红. 2004

[7]双价基因抗虫棉的转化与筛选研究. 李付广,郭三堆,刘传亮,李凤莲,崔洪志,周勇,李秀兰. 1999

[8]双价基因抗虫棉及其抗虫性研究. 李付广,崔金杰,刘传亮,武芝霞,李凤莲,周勇,李秀兰,郭三堆,崔洪志. 2000

[9]高强纤维双价抗虫杂交棉苏杂3号品种特性分析. 陈旭升,郭三堆,许乃银,狄佳春,肖松华,刘剑光,崔洪志. 2005

[10]玉米籽粒败育过程的能量代谢研究. 张凤路,崔彦宏,王志敏,赵明,王树安,赵久然,郭景伦. 2000

[11]玉米自交系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印志同,邓德祥,胡加如,薛林,陈国清,陆虎华. 2005

[12]玉米品种龙单59不同密度和施肥量的栽培模式研究. 王明泉,苏俊,李春霞,龚士琛,闫淑琴,李国良,扈光辉,任洪雷,张长勇. 2014

[13]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在吉林省应用浅析. 徐艳荣,杨贤成,林红,焦仁海. 2001

[14]不同玉米品种去留分蘖对生物学性状、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方向前,闫伟平,吕端春,于钟富,杜佃河. 2016

[15]吉单631不同密度植株分蘗、产量及产量构成研究. 方向前,闫伟平,吕端春,于钟富,杜佃河. 2017

[16]肉牛日粮补锌对粗料纤维和玉米有机物瘤胃降解的影响. 王峰,莫放,黄应祥,王茂荣,苗朝华,陈瑶. 2008

[17]不同水分条件对小麦-玉米两熟制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武继承,杨永辉,郑惠玲,何方. 2010

[18]河套灌区豆米双收一膜二用栽培模式初探. 杨文耀,张建中. 2004

[19]玉米多胞质雄性不育系CF5-11111的选育及抗病研究. 马春红,邵萍,李运朝,董文琦,崔四平,贾银锁,张文英. 2007

[20]不同培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闫孝贡,胡楠,袁静超,盖嘉慧,刘剑钊,张洪喜,梁尧,蔡红光,任军.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