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化学试剂和处理方式加倍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效果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尹米琦

作者: 尹米琦;张双喜;范春捆;王坤杨;王静;王轲;杜丽璞;叶兴国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单倍体植株;远缘杂交;花药培养;加倍试剂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8 年 05 期

页码: 811-82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长期以来,小麦单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主要采用移栽前秋水仙素溶液通气浸泡分蘖节方法,该方法存在操作复杂、污染环境等问题,而且秋水仙素毒性较强、用量较大、价格较高。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小麦单倍体植株简便、安全、高效的加倍方法,寻找可以替代秋水仙素用于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的化学试剂。【方法】通过小麦品系Fielder花药培养,小麦品种科农199、新春9号和小麦品系CB037、中国春(CS)与玉米自交系郑58杂交获得小麦单倍体植株,小麦品系中国春与甘肃黑麦杂交获得小麦-黑麦双单倍体植株,利用0、5、10和20mmol·L~(-1)秋水仙素溶液分别采取分蘖节加注、叶片涂抹和培养基表面添加方式对不同来源小麦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并采用培养基表面添加0、30、60和120μmol·L~(-1)甲基胺草磷、炔苯酰草胺和氟乐灵溶液对小麦单倍体植株及小麦-黑麦双单倍体植株加倍,比较不同加倍方法和3种除草剂的加倍效果,确定各个加倍试剂的适宜浓度。【结果】不同浓度秋水仙素溶液(0、5、10和20 mmol·L~(-1))加注小麦与玉米杂交单倍体植株分蘖节部位对小麦单倍体植株不具有加倍效果,不宜在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中采用。10 mmol·L~(-1)秋水仙素溶液涂抹拔节期小麦单倍体植株叶片的加倍率为7.7%,其他3个秋水仙素溶液浓度没有加倍成功,也不适合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培养基表面添加4个浓度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小麦花药培养单倍体植株的加倍率分别为26.7%、42.9%、73.3%和85.7%。表明培养基表面添加秋水仙素溶液对小麦单倍体植株的加倍效果最好,适宜浓度至少为20 mmol·L~(-1)。培养基表面添加0、30、60和120μmol·L~(-1)炔苯酰草胺溶液处理小麦与玉米杂交单倍体植株的加倍率分别为0、0—57.1%、28.6%—75.0%和0—100%,其他2种除草剂处理小麦与玉米杂交单倍体植株没有成功;培养基表面添加120μmol·L~(-1)炔苯酰草胺溶液处理小麦与黑麦杂交双单倍体植株的加倍率为9.0%,添加其他3个浓度炔苯酰草胺溶液和其他3种加倍试剂均没有结实。【结论】60—120μmol·L~(-1)浓度炔苯酰草胺溶液对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具有较好效果,培养基表面添加适宜浓度秋水仙素和炔苯酰草胺溶液对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有效,而且简单易行。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灯盏花花药培养初报. 张智慧,赵振玲,杨维泽,张金渝,杨美权,金航. 2009

[2]果树花药培养及单倍体植株鉴定研究进展. 王广富,艾军,秦红艳,孙丹,范书田,杨义明. 2016

[3]一种新的小麦单倍体育种途径——小麦×玉米. 陈新民,李学渊. 1993

[4]小麦×玉米胚培养产生小麦单倍体植株. 蔡华,马传喜,陆维忠. 2006

[5]小麦×玉米单倍体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蔡华,马传喜,乔玉强,陆维忠. 2007

[6]创制小麦抗病种质新途径的研究. 庄家骏,胡适全,李海健,聂道泰,俞春江,王剑雄,钱幼亭,周广和. 1995

[7]单倍体的产生途径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相志国,海燕,康明辉,赵永英. 2011

[8]小麦远缘杂交的珍贵种质沙丘小麦. 郑殿升,马瑞,刘三才,宋春华. 2000

[9]春小麦新种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张婧,孙婧欣,宋维富,杨雪峰,宋庆杰,李集临,张延明,关宇. 2017

[10]小麦遗传改良中的重要基因源-冰草. 韩冉,刁瑞宁,梁海凡,訾妍,汪晓璐. 2019

[11]小麦遗传改良中的重要基因源——冰草. 韩冉,刁瑞宁,梁海凡,訾妍,汪晓璐. 2019

[12]利用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的研究进展. 蔡华,马传喜,司红起,乔玉强,陆维忠. 2006

[13]小大麦远缘杂交种研究进展. 张起昌. 2010

[14]小麦远缘杂交中间材料利用的体会. 裴自友,温辉芹. 1994

[15]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的研究. 孙善澄. 1987

[16]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 蔡华,马传喜,周淼平,马鸿翔,陆维忠. 2004

[17]小麦与天蓝偃麦草远缘杂交中结实性的研究. 畅志坚,赵怀生,李生海. 1992

[18]昆明自然条件下利用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初报. 顾坚,刘琨,李绍祥,田玉仙,杨和仙,单芹丽,杨木军. 2006

[19]小麦×玉米杂交后代的蛋白质及酯酶同工酶分析. 刘辉,陈纯贤,孙敬三,王子宁,郭北海,方仁,王景林. 1996

[20]小麦种质资源宁春4号的研究和利用. 袁汉民,裘志新,陈东升,袁海燕,王晓亮,张富国,赵桂珍,汤忠.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