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型棉蚜对棉花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初报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戴小枫

作者: 郭豫元;李修立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夏型棉蚜(伏蚜);为害损失;防治指标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1990 年 23 卷 04 期

页码: 50-56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1988-1989年在河南新乡七里营研究了高产棉田中棉蚜夏季生态型Aphisgossypii Glover(按国内习惯,下统称伏蚜)的数量消长和为害损失。结果表明:整个6月份棉田蚜量一直很少,自7月初伏蚜产生,其后数量急剧上升,至7月20曰前后进入数量高峰期。此期棉株对伏蚜为害反应敏感,造成有效真叶大量脱落、株高降低、果节减少、蕾铃脫落率增加等,而使产量受到损失。7月份单株三叶蚜量×与产量损失率y关系式为y=68.5-70.6878×0.9993~X±1.28。文章提出7月10-15日为防治适期,以此期高产田伏蚜为害指数达到34或单株三叶蚜量达到66作为防治指标。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夏型棉蚜对棉花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郭予元. 1991

[2]转Bt基因抗虫棉棉盲蝽防治指标研究. 徐文华,李红阳,王瑞明,左文惠,刘标. 2007

[3]中、晚粳稻区白背飞虱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张夕林,张谷丰,孙雪梅,丁宗泽,李飞. 1999

[4]大别山区中稻负泥虫种群动态与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孔凡明,左言龙,刘和祥,金美林,朱庆正. 1992

[5]水稻稻粒黑粉病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张祥喜,林姗姗,邵见阳,杨志华,习平根. 1993

[6]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徐文华,王义成,李红阳,吉荣龙. 2003

[7]油菜蚜虫种群消长和为害损失及药剂试验. 陈茂林,杨代凤. 2000

[8]中国的白背飞虱研究概况. 沈君辉,尚金梅,刘光杰. 2003

[9]多虫复合为害对棉花产量值影响途径研究. 王瑞琪,张仕福. 1996

[10]鲜食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及品种抗性分级标准. 代玉立,甘林,滕振勇,陈伟,卢学松,杨秀娟. 2021

[11]麦长管蚜为害损失估计及防治阈值研究. 白莉,郑王义,任东植,曲运琴,李喜平,王随保. 2006

[12]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为害损失研究. 马继芳,李立涛,王新玉,甘耀进,董志平. 2012

[13]山西省棉花铃病的主要种类、为害损失及其防治策略的研究. 李建社,张慧杰,张卓敏,赵治萍. 1992

[14]三化螟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的研究. 陈惠祥,陈小波,顾国华. 1999

[15]水稻大螟孕卵与寄主杂草的关系及其危害. 李洪山,李慈厚. 2002

[16]同型巴蜗牛对花荚期大豆的为害及损失研究. 徐文华,周加春,李红阳,卞同洋,郭军. 2002

[17]早稻穗期白背飞虱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叶正襄,秦厚国,黄荣华,李华. 1993

[18]水稻稻秆潜蝇种群发生动态与持续控制技术研究. 王华弟,吕仲贤,陈银方,徐福寿,朱金星. 2007

[19]稻纵卷叶螟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梁家荣,刘树法. 2001

[20]沿江稻区6(4)代纵卷叶螟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探讨. 孙雪梅,杨凌峰,易红娟,张谷丰.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