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下杂交粳稻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马洪文

作者: 马洪文;殷延勃;武绍湖;王昕;王坚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杂交粳稻;农艺性状;遗传

期刊名称: 种子

ISSN: 1001-4705

年卷期: 2008 年 27 卷 04 期

页码: 7-1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利用粳型不育系及恢复系配制的不完全双列杂交F1组合及其亲本进行两年试验,应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模型分析杂交粳稻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等性状的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达极显著水平,各参试性状的显性与环境间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千粒重等性状的互作狭义遗传率也达极显著水平,各参试性状的互作广义遗传率也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另外,根据各性状的遗传效应预测值对供试亲本的利用价值作了评价。

分类号: S511.22

  • 相关文献

[1]五个箭筈豌豆品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及农艺性状稳定性. 南志标,张吉宇,王彦荣,李春杰,聂斌,张建全,赵宏. 2004

[2]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下粳稻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马洪文,王昕,殷延勃,武绍湖. 2009

[3]北方杂交粳稻亲本选择的研究. 邹吉承,郑君海,王昌华,王辉,王岩,徐正进,张燕之. 2003

[4]北方杂交粳稻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李小婉,王先俱,商文奇. 2022

[5]杂交粳稻新组合八优8号的选育及应用. 王建军,石守鋆,徐兴伟,董文其,王林友,张利华,李国兴,董彦君,张宏德. 2002

[6]杂交粳稻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 王才林,汤玉庚. 1990

[7]杂交粳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占新春,汪登松,王国朝,付强,吴爽,郑乐娅,童俊,单秀灵,王德志. 2013

[8]高产杂交晚粳稻新组合浙优10号选育研究. 王林友,王建军,吴伟,刘鑫,张礼霞,金庆生. 2010

[9]宁夏杂交粳稻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分析. 马洪文,王坚,史延丽,刘炜. 2008

[10]杂交粳稻农艺性状遗传效应及其相关性分析. 马洪文,殷延勃,武绍湖,王昕. 2009

[11]杂交粳稻食味品质的遗传及相关分析. 朱镇,赵庆勇,张巧凤,张亚东,赵凌,王才林. 2008

[12]江苏省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新品种主要性状比较. 钟卫国,李标,潘斌清,端木李玲,俞良,胡江,端木银熙,梁国华,钱前. 2017

[13]江苏省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比较. 杨娟,谷福林,苏自强,黄胜东,张美娟. 2007

[14]黑龙江省杂交粳稻产量与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分析. 夏天舒,卞景阳,赵飞,林凤祥,卓越,许显滨. 2011

[15]一种水稻全包穗突变体的发现及初步分析. 朱飞舟,唐俐,陈立云,武小金. 2008

[16]大豆种质倒伏性遗传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梁江,韦清源,陈文杰,曾维英,汤复跃,陈渊. 2012

[17]两个甘蓝型油菜裂刻叶缘突变体遗传规律及其农艺性状分析. 文雁成,张书芬,王建平,朱家成,何俊平,蔡东芳,曹金华,赵磊,王东国. 2017

[18]水稻收获指数遗传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研究. 何秀英,陈钊明,廖耀平,程永盛,陈粤汉. 2006

[19]陆地棉短果枝的遗传与育种利用研究. 狄佳春,陈旭升,赵亮. 2014

[20]赤豆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陈新,陈华涛,袁星星,顾和平,张红梅,Peerasak Srinives.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