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红壤稻田与旱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特征差异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昌新

作者: 李昌新;黄山;彭现宪;黄欠如;张卫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红壤;土地利用;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团聚体;全球变化

期刊名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ISSN: 1672-2043

年卷期: 2009 年 28 卷 03 期

页码: 188-19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大量研究证明稻田土壤比旱地土壤更具固碳潜力,但至今对稻田土壤固碳机制的认识尚不甚清楚。本研究于2007年利用两个开垦年代相似,近20多年分别一直种植双季稻和双季玉米的长期定位试验,来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田土壤总有机碳和总氮的浓度分别是旱地的2.2倍和2.5倍。与试验前相比,水稻种植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增幅达到30.8%,而旱地的前后差异不显著。在所有团聚体粒径水平上,水田有机碳的浓度均显著高于旱地。其中53~250μm微团聚体相差最大,水田是旱地的近3倍。水田微团聚体保护碳(iPOM_m)在土壤中的浓度是旱地的4.2倍,微团聚体保护碳在总有机碳中的比重也显著高于旱地,达到25.5%,是旱地的2倍。水田和旱地iPOM_m组分碳的差异能够解释其总有机碳差异的42.8%。上述结果可以增强我们对稻田土壤固碳机制的了解,为稻田土壤碳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分类号: S153.6

  • 相关文献

[1]稻田转变为旱地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变化特征. 黄山,芮雯奕,彭现宪,刘武仁,张卫建. 2009

[2]深耕结合秸秆还田提高作物产量并改善耕层薄化土壤理化性质. 韩上,武际,李敏,陈峰,王允青,程文龙,唐杉,王慧,郭熙盛,卢昌艾. 2020

[3]红壤有机碳组分中微生物群落构成及均匀度决定其矿化特征. 单会茹,张璐,高强,段英华,徐明岗. 2023

[4]长期施肥红壤性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积累差异. 李文军,黄庆海,李大明,柳开楼,叶会财,肖国滨,张文菊,徐明岗. 2021

[5]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摆万奇,柏书琴. 1999

[6]沼液还田对旱地红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郑学博,樊剑波,周静. 2015

[7]红壤不同粒径团聚体对草甘膦农药降解动力学的影响. 辛龙川,吴文雪,薛萐,付格娟,陈延华,王学霞,刘东生,杨晓梅. 2021

[8]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红壤性稻田残留氮在团聚体内分布的影响. 王静,唐刚,刘磊,付文涛,刘桃菊,曾勇军,陈金,黄山. 2022

[9]长期退耕对红壤团聚体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宋莉群,王义东,李冬初,张会民,娄翼来,窦渤凯,尚云涛,王中良. 2019

[10]典型红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氮素垂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邹刚华,赵凤亮,单颖. 2019

[11]长期撂荒对黑土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周伟,张运龙,徐明岗,李文瑾,吴红慧,文石林. 2021

[12]东北春玉米地长期免耕下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分布及其组分构成特征. 黄山,彭现宪,殷明,刘武仁,张卫建. 2008

[13]肥料减施条件下水稻土壤有机碳组分对紫云英-稻草协同利用的响应. 廖育林,鲁艳红,谢坚,杨曾平,聂军,曹卫东. 2017

[14]咖啡果皮与枯落物覆盖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张昂,陈苏森,谭军,林兴军,赵青云,孙燕,董云萍,闫林,龙宇宙. 2024

[15]太阳紫外线-B辐射及其植物效应刍议. 侯扶江,贲桂英,淮虎银. 1997

[16]国外有关气候变化对水土流失影响的研究. 李树彬. 2002

[17]全球变化下的生物入侵研究. 万方浩. 2010

[18]青海省达日县退化草地研究:Ⅱ退化划地成因分析与评估. 陈全功,梁天刚. 1998

[19]海底“三极”与地表“三极”:动力学关联. 李三忠,索艳慧,王光增,姜兆霞,赵彦彦,刘一鸣,李玺瑶,郭玲莉,刘博,于胜尧,刘永江,张国伟. 2019

[20]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周广胜,王玉辉,白莉萍,许振柱,石瑞香,周莉,袁文平.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