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芽温度对紫色马铃薯种薯萌芽、植株生长和结薯大小分布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黄涛

作者: 黄涛;梅猛;沈学善;屈会娟;杨勇;杨铮;余丽萍;王西瑶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马铃薯;温度;群体;结薯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19 年 12 期

页码: 2752-275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本文研究了催芽温度对马铃薯生产和结薯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1.5、10~15℃(室温)、20℃3种温度,进行播种前催芽处理。【结果】种薯萌芽速度随催芽温度升高而加快,催芽结束时,室温和20℃催芽处理,芽粗、芽长、芽数都显著高于1.5℃处理;种薯萌芽过程中,ABA含量呈下降趋势,催芽温度越高,下降速度越快,而IAA、CTK和GA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播种出苗后,催芽温度越高,主茎数越多,但茎粗也越低;株高在植株生长前期随催芽温度增加而提高,在植株生长后期催芽温度越高,株高越低;室温和20℃催芽处理鲜薯产量分别较1.5℃催芽处理提高15.3%、15.6%,单株结薯数分别提高18.8%和23.9%,同时≥90 g薯块比例减少,30~60 g薯块比例增加,但并未对商品薯率产生显著影响。【结论】播种前适当提高催芽温度可以提高群体数量,增加结薯个数,增加产量,改变薯块大小分布。

分类号: S532

  • 相关文献

[1]2009年我国部分麦区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温度的敏感性研究. 王保通,周益林,段霞瑜,邹亚飞. 2012

[2]2012年我国部分麦区小麦白粉菌群体对温度敏感性研究. 刚存武,范洁茹,周益林,段霞瑜,邹亚飞,宛琼,纳添仓. 2015

[3]净作条件下马铃薯不同密度群体产量初探. 肖莉,胡建风,潘国元,胡贵忠,蒋燕,成马丽,王慧,何庆才. 2003

[4]五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及硼酸对马铃薯微型薯生产及休眠期的影响. 寇爽,宋峥,郑雪坳,黄磊,宋波涛. 2017

[5]叶面调控对马铃薯新品种微型薯结薯的影响. 薛力江,刘凌云,李?,薛力荔. 2019

[6]马铃薯新品种-晋薯13号. 李荫藩,王春珍,张翔宇,陈云. 2004

[7]马铃薯酯酰基水解酶的特性研究. 吴乔羽,徐姗楠,翁晴,杨丹璐,龚盛祥,张维,吴金鸿,王正武. 2019

[8]桂彩薯1号马铃薯花色苷提取方法的比较及降解影响因子研究. 刘国敏,吴玉,郑虚,叶亦心,韦兰刚,石达金,闫飞燕,邓英毅. 2020

[9]温度预处理对不同品种马铃薯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贺苗苗. 2013

[10]温度影响马铃薯块茎形成的研究进展. 刘菊,金黎平,徐建飞. 2021

[11]干旱胁迫下土壤湿温度效应及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周晓罡,丁玉梅,姚春馨,董禄凤,孙茂林. 2014

[12]马铃薯贮藏特性及条件. 张锐,陈玉成,于天颖,李莉峰. 2012

[13]不同温度下赤霉素与硫脲对马铃薯原原种休眠及芽形态的影响. 胡建军,贾巍巍,王克秀,王西瑶,唐铭霞,黄雪丽,何卫. 2017

[14]半干旱区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刘五喜,董博,张立功,苏忠太. 2018

[15]不同培养诱导条件对试管薯休眠期的影响. 陈广侠,董道峰,马伟清,刘芳,杨元军,王培伦. 2011

[16]马铃薯试管薯诱导集成优化研究. 张武,齐恩芳,王一航,李玉萍,张勇. 2008

[17]钝吻黄盖鲽不同群体形态学比较研究. 张岩,肖永双,高天翔,范厚丽. 2010

[18]大菱鲆4个不同地理群体生长性能的比较. 王新安,马爱军,侯仕营,黄智慧,薛宝贵,杨志,曲江波. 2010

[19]双列杂交分析比较两个养殖群体杂交牙鲆抗病力. 徐田军,王磊,陈松林,田永胜. 2009

[20]甘蔗SSR和AFLP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刘新龙,毛钧,陆鑫,马丽,Karen Sarah AITKEN,Phillip Andrew JACKSON,蔡青,范源洪.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