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增氧方式对其氮素转化和水稻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胡继杰

作者: 胡继杰;朱练峰;胡志华;钟楚;林育炯;张均华;曹小闯;Allen Bohr James;禹盛苗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土壤;氮;酶;水稻;增氧方式;氮素转化;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氮素利用率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17 年 33 卷 01 期

页码: 167-174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3种不同生态型水稻品种中浙优1号(水稻)、IR45765-3B(深水稻)和中旱221(旱稻)为材料,比较研究了不同增氧方式(T1-增施过氧化钙、T2-微纳气泡水增氧灌溉、T3-表土湿润灌溉和CK-淹水对照)下稻田土壤氮素转化和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1)增氧处理明显改善土壤氧化还原状况,3种增氧方式下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均高于CK。稻田增氧促进土壤氮素硝化,在分蘖期和齐穗期T1、T2和T3的土壤硝化强度和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反硝化强度显著低于CK。2)不同增氧处理对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不同,在拔节期、齐穗期和完熟期3品种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均表现为T1、T2显著高于CK,而T3显著低于CK;在完熟期,T1处理下中浙优1号、IR45765-3B和中旱221植株氮素积累量分别较CK增加了21.2%、13.2%和17.0%,而T2处理下3品种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分别较CK增加了14.3%、6.9%和9.1%。3)与CK相比,T1和T2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CK无显著差异,而T3显著增加水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可见,施用过氧化钙和微纳气泡水增氧灌溉能有效改善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不仅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而且显著增强稻田氮的硝化而减少氮素损失,从而提高水稻氮素积累量和氮素收获指数。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稻田干湿交替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与调控研究进展. 钟楚,曹小闯,朱练峰,张均华,禹盛苗,金千瑜. 2016

[2]水稻种植在牛粪化肥配施条件下消纳氮磷的作用. 王春雪,舒正文,李敏,李元,陈建军,祖艳群,王昭,张克强. 2019

[3]有机碳源物对淹水土壤中氮互转化的影响. 姚丽贤,黄志武. 1997

[4]施氮水平对旱塬覆沙苹果园土壤酶活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任静,刘小勇,韩富军,孔芬,李建明,彭海,李强. 2019

[5]开花期短期缺氮处理提高黄瓜维生素C含量的机理研究(英文). 李云云,李强,柴琳,刘鹏,余宏军,蒋卫杰. 2019

[6]开花期短期缺氮处理提高黄瓜维生素C含量的机理研究(英文). 李云云,李强,柴琳,刘鹏,余宏军,蒋卫杰. 2019

[7]供氮水平与地面覆沙对苹果幼树~(15)N-尿素吸收分配及利用的影响. 任静,刘小勇,韩富军,李建明,彭海. 2020

[8]磷酸盐转运蛋白OsPT4影响水稻氮磷积累与利用的机理研究. 孙雅菲,宋科,秦秦,孙丽娟,薛永. 2021

[9]溶解氧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及水稻氮代谢影响研究进展. 胡继杰,朱练峰,钟楚,张均华,曹小闯,禹盛苗,Allen Bohr James,金千瑜. 2017

[10]沼液化肥全氮配比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郑学博,樊剑波,何园球,崔键,徐磊,祝振球,周静. 2015

[11]秸秆还田下氮素调控对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李磊,李晓慧,樊丽琴,王旭,吴霞. 2024

[12]土壤酶活性影响因子的研究:I.有机肥料对土壤中酶活性及氮磷转化的影响. 关松荫. 1989

[13]土壤硝态氮淋溶及氮素利用研究进展. 串丽敏,赵同科,安志装,杜连凤,李顺江,马礼. 2010

[14]杂交水稻根际供氧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产量的影响. 何胜德,林贤青,朱德峰,陈惠哲,张玉屏. 2006

[15]放牧对高寒草甸优势植物和土壤氮磷含量的影响. 贾婷婷,袁晓霞,赵洪,杨玉婷,罗开嘉,郭正刚. 2013

[16]杨麦间作系统对太湖流域土壤氮流失的削减效应. 褚军,薛建辉,金梅娟,吴永波,侍昊,徐艺倩. 2015

[17]水生植物堆肥替代部分氮肥提高水稻产量与稻田土壤肥力. 陶玥玥,金梅娟,汤云龙,朱兴连,陆长婴,王海候,施林林,周新伟,沈明星. 2017

[18]有机肥替代氮化肥对叶菜产量品质和土壤氮淋失的影响. 徐大兵,赵书军,袁家富,彭成林,周剑雄,夏贤格,佀国涵. 2018

[19]紫色土区不同植物篱模式控制坡耕地氮素流失效应. 谢德体,林超文,倪九派,魏朝富. 2014

[20]土壤氮素矿化及氮对苜蓿生产的影响研究. 秦文利,刘忠宽.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