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抗病杂交组合F1、F2杂种优势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海燕

作者: 李海燕;许洋;王天硕;赵丹;韩晓军;王子胜;吴晓东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棉花;杂种优势;抗病性;产量及农艺性状

期刊名称: 农业开发与装备

ISSN: 1673-9205

年卷期: 2024 年 005 期

页码: 148-150

摘要: 以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自育的4个早熟抗病品种(系)为母本,3个外引资源为父本配置8个杂交组合,对杂交组合的F1、F2抗病性、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F1、F2枯黄萎病抗性级别均表现为抗或高抗,同一组合不同世代反应型相同;F1、F2大部分产量及农艺性状都具有平均正向竞争优势,其中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正向竞争优势最大,增幅为3.50%~19.66%、2.87%~10.81%;杂交组合F2 较F1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优势衰退,铃重和衣分的降低是F2产量竞争优势衰退的主要原因;H2、H8组合F2在早熟性、抗病性、产量上仍存在一定的剩余优势,具有一定的生产潜力和利用价值.

分类号: S562

  • 相关文献

[1]结球甘蓝杂交新组合强力65的杂种优势分析. 戴忠良,侯喜林,潘跃平. 2007

[2]芹菜叶斑病抗性杂种优势及亲子相关分析. 吴锋,高国训,王武台,王钦,王勇,耿以工. 2021

[3]转基因抗虫杂交棉F_2代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分析. 胡新燕,李卫华,丁震乾,王阶祥,杨峰. 2002

[4]中棉所29号配套栽培技术及高产开发研究. 刘圣田,韩长胜,李泽田,朱和民,冯俊芝,张玉花,刘继永. 1999

[5]转基因抗虫杂交棉F_2代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 胡新燕,李卫华,丁震乾,王阶祥,杨峰. 2002

[6]中国杂交棉步入生产的发展历程. 邢以华. 2007

[7]棉花核不育系GA18产量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张超,黄文娟,牟方生,杨泽湖,戢沛城,龚一耘,马炳田,毛正轩. 2010

[8]棉花核不育的二级繁殖及利用. 黄观武,苟云高,张东铭,江卫,张相琼. 1992

[9]四川杂交棉花的研究和利用. 黄观武,张东铭,黄荣先,苟云高,施尚泽,王洪谷,曹鉴忠,江卫. 1988

[10]46个棉花三系组合杂种优势研究简报. 韦贞国,易先达,张成. 1999

[11]棉花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进展. 邱新平. 2000

[12]棉花杂种优势表达机理研究进展. 喻树迅. 2004

[13]中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概况和发展方向. . 2004

[14]棉花光敏不育系中9106的育性特征及其花药蛋白质组学分析. 魏恒玲,庞朝友,宋美珍,范术丽,喻树迅. 2015

[15]中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回顾和展望. 靖深蓉,邢以华. 2007

[16]棉花杂种优势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陈旭升,狄佳春,刘剑光,许乃银,肖松华. 2002

[17]棉花杂种优势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钱大顺,陈旭升,张香桂,狄佳春,许乃银. 2000

[18]棉花杂交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腺苷磷酸含量的研究. 邢以华,张久绪,杨伟华. 1990

[19]中国棉花高产育种研究进展. 范术丽,王寒涛,魏恒玲,庞朝友. 2016

[20]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十年成就和未来发展. 邢朝柱,郭立平,李威,吴建勇,杨代刚,戚廷香,马雄风,张学贤.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