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机插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叶厚专

作者: 叶厚专;李艳大;沈显华;古新序;药林桃;舒时富;万鹏;江向荣;王水发;尹国庆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机械化;行距;产量

期刊名称: 中国农机化

ISSN: 1006-7205

年卷期: 2012 年 04 期

页码: 61-6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旨在为改进和研发适合南方丘陵双季稻区的插秧机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双季稻区早晚稻进行人工模拟机插行距试验,对比研究不同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8寸较9寸,早稻增产260.50~382.86 kg/hm2,增产率达4.34%~5.98%,晚稻增产252.90~269.68 kg/hm2,增产率达3.90%~4.25%;行距7寸较9寸,早稻增产139.33~271.03 kg/hm2,增产率达2.32%~4.24%,晚稻增产129.32~202.49 kg/hm2,增产率达2.00%~3.19%;3个行距中8寸的产量最高。同时,对现行9寸行距的插秧机进行了改进,研制出8寸行距插秧机,并进行二晚大田机插试验,结果表明8寸行距插秧机比9寸增产181.83 kg/hm2,增产率达2.56%。

分类号: S233.71

  • 相关文献

[1]贵州玉米机械化生产行距研究. 赵晓燕,王竹,徐如宏,任洪. 2012

[2]吉林省西部不同行距水稻群体冠层结构与产量的关系. 王洪君,王雪,王楠,栾天浩,梁晓葵,陈宝玉,卢景忠. 2017

[3]播种量与行距对水稻保墒旱直播产量的影响研究. 王勇,张骞,李安金,殷延勃,马洪文. 2012

[4]丘陵双季稻区不同机插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陈立才,叶厚专,李艳大,舒时富,李星,王康军,万鹏,江向荣,王水发,尹国庆,袁旭. 2013

[5]长江下游地区不同水稻品种两种行距下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品质特征. 衣政伟,王晓兵. 2022

[6]广西甘蔗全程机械化相适应种植行距及模式. 邢颖,蒙炎成,陈桂芬,黎焕光,江泽普,杨绍锷. 2018

[7]适宜机械化栽培的水稻品种筛选研究. 穆麒麟,游艾青,王松,田小海. 2021

[8]生物降解秧盘及播种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史鸿志,朱德峰,张玉屏,向镜,张义凯,朱从桦,武辉,陈惠哲. 2017

[9]不同密度与播种期对菊苣产量的影响. 何静,韩永芬. 2015

[10]行距对两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冠层结构与产量的影响. 赵海新,杨丽敏,陈书强,姜树坤,黄晓群,单莉莉,潘国君. 2011

[11]不同施肥量·密度和行距对油研九号产量的影响. 任廷波,赵继献. 2004

[12]早熟棉区行距与密度互作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敦磊,敦磊,李鹏程,余超,万素梅,董合林. 2020

[13]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绿豆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闫虎斌,赵雪英,张春明,朱慧珺,张泽燕,张耀文. 2018

[14]适应机械收获的宿根甘蔗不同种植行距研究. 杨业彬,韦开军,邓思,阳康春,周颀,覃耀冠,张燕. 2019

[15]籽用工业大麻"汾麻3号"旱作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赵铭森,高金虎,冯旭平,孟晓康,康红梅. 2019

[16]播期和行距互作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 郭明明,王康君,张广旭,孙中伟,李筠,章跃树,代丹丹,陈凤,樊继伟. 2021

[17]菊芋不同种植密度比较试验. 张宇,Stepan Kiru,刘俊,门果桃,鲍红春,Natalia Anushkevich,Natalia Lebedeva,赵胜利. 2017

[18]密度与行距对甜玉米超甜135产量的影响. 谭禾平,卢德生,赵福成,包斐,韩海亮,王桂跃. 2013

[19]行距对青海扁茎早熟禾无性繁殖影响的研究. 杨艳莉,周青平,颜红波,石红霄. 2009

[20]行距和密度对绵单12号产量的影响(英文). 王秀全,何丹,张华,卢庭启,蒋晓芳.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